段純鍇
當前,如何建 立與國際監管趨勢接軌、并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以下簡稱“償二代”)是保險業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正在全行業掀起廣泛的研究討論熱潮,在此本文初步探討,希望對學界和業界有所借鑒。
“償二代”的國際比較
近年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對防范風險、加強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金融監管改革加速,行業間、國家間趨同的步伐明顯加快。在銀行業,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出臺了“巴塞爾資本協議III”,強化了風險管理和資本要求。與此同時,國際保險監管規則也在經歷著一場重大變革: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于2011年出臺了新的26項核心監管原則,將償付能力監管作為核心內容。各國在此原則的指引下,紛紛開展“償二代”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國際上正在研究設計中的“償二代”主要有歐盟和美國兩種模式。二者共同的特點是都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內容,也都以統一監管為出發點,但同時具有一定的區別。
歐盟“償付能力II”的要求是最高的,其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是風險敏感、原則導向和市價計量。風險敏感是“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的體現,區分可量化和不可量化風險,對于不可量化風險采取評級方法。原則導向給保險公司與監管者留下了一定的自由調整空間,例如,保險公司可以采用統一的“標準模型”,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內部模型”,來計算風險從而確定最低資本。這是歐盟“償付能力II”的創新之處,同時也具有爭議性。原則導向對監管者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同時結果的可比性也較差。
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風險資本(RBC)監管要求,啟動了償付能力現代化工程,加強資本要求和公司治理監管,推進償付能力監管現代化方案。與歐盟一樣,美國的“償二代”也建立在風險管理理念的基礎上。不同于歐盟,其采用規則導向,即監管標準詳細具體,有利于監管和執行,但不利于創新。
“償二代”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償二代”是全球保險監管制度的重大創新和趨勢,我國建設“償二代”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時,從現有不多的國際經驗看,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需要重點研究:
風險評估的科學性。全面風險管理的前提是風險的科學有效計量和評估,由于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風險計量評估的技術尚未成熟,所以直接影響著以此為基礎的“償二代”建設。首先是存在尚不可量化的風險,如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對于這類風險國際上均采取定性評價的方法,這也是“償二代”三支柱的緣由,對于不可量化風險需要注意定性的科學性。其次是對于可量化的風險,存在模型選取的問題,要注意計量的準確性。最后,不同風險間的相關系數矩陣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歐美的“償二代”看,大量研究報告也未明確說明是如何獲得相關系數矩陣的,有待于深入研究。在進行風險評估時,要在計量模型的復雜性和簡單性之間權衡,過于復雜有可能事倍功半,而過于簡單則可能不夠科學。
經營數據的可得性。“償二代”具有復雜性和先進性,需要大量的經營數據作為支撐,對于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保險業來講,保險公司經營時間普遍較短,直接從“償一代”大跨度到“償二代”,壓力和挑戰不容忽視。從國際經驗看,“償二代”對數據要求很高。以歐盟“償付能力II”為例,根據其開展的多次定量測試來看,一個公司從無到有積累足夠的數據至少需要2年時間。目前我國實行的“償一代”體系,也存在數據支撐差的問題,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報告大多只是簡單地提供指標數據,沒有細化的計算過程,對償付能力變動原因的表述也只是寥寥數語。在當前“償二代”的推進過程中,中小保險公司也因為數據問題在觀望。所以,“償二代”實際操作難度不小,需要在制度設計中充分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問題。
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保監會2010年出臺的《保險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償付能力信息的公布周期是一年,而且內容非常簡單。作為“償二代”三支柱之一的信息披露機制方面,保監會已經出臺的《整體框架》充分認識到社會公眾的市場約束作用,提出償付能力公開信息披露應遵循充分性、及時性、真實性、公平性、成本效益的五大原則,但如何制定詳細具體標準,切實提高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下一步應當予以認真研究的方面。
我國“償二代”的路徑選擇
如何建設我國的“償二代”體系,筆者認為應當走一條不同于美歐,但與國際接軌,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在解決好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同時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以貫徹“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為主線。以國際監管趨勢看,“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是“償二代”的核心指導原則。“全面風險管理”是一項非常前沿的金融學理論,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在運用時要把握好原則性與創造性的結合。“償二代”體系中應當貫徹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同時創造性地探索對風險全面地劃分,探索有效的計量方法和較為精細復雜的風險計量模型,探索對風險之間的相關性識別方法,從而能清晰地反映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在風險劃分時應當全面細致,如對保險風險,細分為保費風險、準備金風險、臺風、地震等巨災風險等。通過風險的細分、計量,最終要實現對保險公司基于風險的區別監管。“償一代”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在計算實際償付能力額度時,簡單計算認可資產和認可負債,沒有充分考慮到保險公司的個性化差異,對所有保險公司使用相同的百分比來計算。這一計算方法過于簡單,不能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進行有效識別、計量和監管。影響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業務規模,體現的是規模導向。“償二代”能夠提高對保險公司風險水平的識別度,可以成為檢驗保險公司的“試金石”。可以預計,“償二代”實施后,一些風險大的保險公司,例如一些中小保險公司、理財業務占比高的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可能面臨吃緊的壓力,而一些規模大實力雄厚、內控嚴密、風險結構合理的公司將受益。近期,產險業首輪“償二代”公測結果顯示,“償一代”下,63家產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超過100%,其中25家產險公司充足率超過400%,17家充足率處于150%?200%之間;“償二代”標準下只有14家超過400%,6家在100%?150%之間,除個別公司因計算誤差較大出現低于100%的現象外,其余較平均在150%?400%之間。
以深入推進保險業市場化改革為目標。正是由于能夠有效區分不同保險公司的風險水平,應當發揮“償二代”在保險市場形成優勝劣汰、公平、有序、高效的競爭格局中的引導作用和保障作用。在引導作用方面,要使公司形成正確的市場競爭理念。近兩年,保險業發展陷入了困境,規模導向的非理性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率下降,急需重塑以利潤為導向、以資本為底線的正確競爭理念,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改革,包括產品條款費率定價權、決策權等交還保險公司,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在這種形勢下,“償二代”成為唯一正確的監管方式。也就是把監管視線聚焦于保險公司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上這一目標上,通過這一目標引導公司通過市場手段,創新產品服務,走差異化競爭之路,關注公司治理,提高股東回報,從而走出價格戰的泥潭。在保障作用方面,“償二代”體現“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監管改革的要求,能夠及時發現償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有助于建立完善保險公司的市場退出機制。沒有“償二代”的保駕護航,市場化帶來的不是活力,而是混亂。從監管歷史看,2001年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不成功,與償付能力監管體系未建立有莫大的關系。2003年以來,雖然建立起“償一代”,但沒有效地關聯風險因素,導致無法有效地支撐市場化改革。可以預計“償二代”推出后,將在全行業形成優勝劣汰環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新一輪融資潮,甚至會讓一些資本退出保險業。歐盟“償付能力II”要求高是眾所周知的,其遲遲不能實施的原因可能也在于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數量的增加。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能否建立起“償二代”監管體系,是保險業市場化改革成敗的關鍵。
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標準”為起點。如果說“償一代”是模仿歐美標準,那么“償二代”應當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就目前的進展看,與歐美相比,我國標準比美國RBC略為嚴格,比歐盟“償付能力Ⅱ”寬松。在具體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監管的統一性、中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特性、風險與價值的統一、原則與規則的協調、會計規則的適用性等,形成明顯的中國特色。通過這一標準的制定,力爭在起步階段就高起點地形成與歐美標準相鼎立的態勢,加大中國保險監管在國際保險監管協調時的話語權,同時也可以為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提供參考和借鑒。這也如同其他行業標準一樣,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指出,“償二代”有利于提高我國保險監管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對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影響力。所以,從這一角度講,中國“償二代”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