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堅++孫盼盼
在互聯網融資領域,2014年3月15日,央視財經頻道曝光了“三無”投資公司金玉恒通利用傳銷手段吸納百億投資,并最終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的案例。2014年4月以來,至少有五家以上的P2P網貸平臺陸續出事。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以來,已有超過80家網貸平臺出現了各種問題,平均每兩天有一家網貸平臺出問題。在網上支付領域,2014年3月,央行叫停二維碼(條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支付方式,而中、農、工、建四大行對支付寶快捷支付業務交易限額標準進行了大幅度下調。
這些事實使我們反思,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為什么導致了“淮橘成枳”的情況?我認為,以信息透明化、低成本化、草根化等為特征的互聯網金融,與中國現有的文化氛圍(民間的逐利文化、金融業的壟斷文化、監管層的“父愛文化”)存在著沖突,因此,需要從文化層面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進行梳理,以打造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良好文化環境。
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以P2P為例,據測算,所有線上和線下模式的P2P業務在2012年累計借貸規模在500億元至600億元之間。而到2014年3月,單月網貸總成交量達128.24億元,同比翻了一倍以上,環比今年2月份也增加了20%以上。2014年3月日均成交量達4.14億元。以眾籌模式為例,全球眾籌資產業規模從2009年的36.1億元飆升至2012年的173億元,3年間增長380%。預計到2025年,中國眾籌規模將達到46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將占到發展中國家眾籌規模的一半左右。互聯網基金方面,截至3月31日,上市不到一年的余額寶規模為5413億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在互聯網支付領域,2013年支付機構累計發生互聯網支付業務153.38億筆,金額9.2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06%和48.57%。
互聯網金融參與者眾多,是發展普惠金融的良好平臺。互聯網金融由于其參與門檻低,吸引了眾多普通百姓參與。例如,2013年2月上線的眾籌網在一年的時間里,共計發起眾籌項目365個,累積參與人數達到60423人次。而上市不到一年的余額寶,持有人數達到8100萬。通過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中小投資者的閑置資金、拉動經濟、帶動內需、培養首創精神,讓消費者根據自身訴求去創業和籌資,讓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到改善自身生活的活動中來,給草根一個較為公平的平臺,讓利己主義社會向共和主義社會轉變,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運動。本金很小的投資人也能擁有早期投資的參與權,分享經濟增長紅利。Kickstarter(美國的一個眾籌平臺)上面最大的融資項目,在每個投資者上的融資額也不超過200美元。
此外,對于互聯網金融如何監管,在國內外尚沒有明確的監管框架。其核心問題在于金融的本質與金融業監管的理念跟互聯網精神有著本質區別。金融在本質上與互聯網的扁平化、分散化特征背道而馳,更違背了分享、協作、民主、普惠、自由、平等的互聯網精神?;ヂ摼W強調快速的創新,而金融監管的理念是穩重。
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緣于文化沖突
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文化理念的沖突。
“父愛主義”監管文化與互聯網去中心化、創新、個人負責的理念相沖突。從我國金融監管的架構看,“父愛主義”的特征非常明顯,包括:以維持金融穩定的名義,對金融創新進行禁止式監管,這使得金融創新難以植根于中國監管文化土壤;以投資者(或者消費者)不成熟為理由,剝奪投資者(或者消費者)參與和選擇的權利;基于“父愛主義”,對現有的金融機構進行保護式監管,限制其他新型機構進入市場,確保現有市場主體的利益。這種“父愛主義”的監管文化甚至傳染到了各類市場主體。例如,各個大銀行對支付寶快捷支付業務交易限額標準下調的理由是:設置每日轉入限額,是因為銀行快捷支付資金盜付的現象頻頻出現,所以銀行處于保護儲戶資金安全的角度考慮,降低了快捷支付的轉賬限額。這種“父愛主義”的監管文化,與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創新、自由選擇等理念,存在著明顯的沖突。
大型金融機構的壟斷化與流程化、非透明化,和互聯網金融的靈活、快速及創新存在著沖突。長期以來,我國以銀行業為首的金融企業,享受著行政壟斷的保護,以獲取利差等壟斷化收益為其主要利潤來源,并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互聯網金融通過降低進入門檻,打破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壟斷,使傳統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限制,給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傳統金融行業是流程化的,每一步都需要按規則進行,而互聯網則是以用戶體驗為核心,需要持續的靈活性與創新精神,這也使流程化的傳統金融機構無法適應。傳統的金融機構有地域限制和行業限制,競爭透明度明顯不夠,金融機構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榨取更多的利益;而互聯網有更強的覆蓋用戶的能力,無地域限制成本更低,信息接近于透明,使金融機構無法利用信息不對稱與競爭的非透明化獲得利益。
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的信任文化沖突。金融在本質上是一種信任中介。在傳統金融行業,金融業的“信任”源于政府的授權,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信任機制。在政府為金融行業的信用提供背書的情況下,傳統金融機構有可能壟斷社會的信任資源,從而獲得超額暴利。而互聯網領域,客戶的信任是基于自然的用戶體驗選擇,通過市場競爭的結果所決定的,是自下而上的。從個人信任模式看,中國傳統社會信任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和地緣之上的人格信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封建儒家思想體系是其確立的基礎前提,其特殊主義的道德信任模式不僅對中國的過去,而且對當代社會的運行實踐仍然產生巨大影響。而西方文化經過了“從身份到契約”的偉大轉變之后,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契約型信任,起源于西方的互聯網,正是建立在基于信息、契約、法治、體驗的信任文化基礎上,這種信任文化尚沒有在中國文化土壤中完全植根,也導致互聯網金融在獲得信任資源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缺陷,這也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欺詐、虛夸、詐騙等現象的文化根源。
投資者的逐利文化與互聯網的互利互惠文化的沖突。由于我國社會經濟所處的特殊階段,投資者對利益的追逐動機非常強烈。而互聯網強調互惠互利,擴展到互聯網金融,仍有著較多的互惠互利功能。例如,眾籌融資平臺與P2P網貸平臺都應強調產業鏈的整合功能,而在我國,這些平臺都演化成了一個純粹的放債平臺。
建立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文化框架
建立鼓勵創新的互聯網金融適度監管框架,放棄“父愛主義”監管原則。首先,要在法律上給互聯網金融留下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公司法、證券法、金融法等進行修改,確?;ヂ摼W的合法性。其次,要明確互聯網與普通銀行業務、普通證券融資、非法集資等的區別,設定明確的邊界。再次,要建立低成本的互聯網監管框架?;ヂ摼W金融有望成為一種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低成本融資解決方案,在監管方面,也要考慮監管的成本以及監管給各種市場主體帶來的成本。在投資者方面,要重視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尤其是說明政府的監管責任與風險之間的不相關性,強調監管并不能改變市場本身的風險,而政府不為互聯網金融是否盈利進行背書。
建立符合創新的市場準入規則以及新型信任模式與投資文化?;ヂ摼W金融的健康發展,一定是在打破現有金融壟斷的基礎上,生長出一批新型的金融機構。因此,應以法治與透明的理念,重建市場準許規則。在監管模式上,要將重點從準入審批轉向業務日常監督及管理上。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反饋機制積累,利用試錯沉淀信任關系,最終建立以合作為基礎的、以共享為目標的、以契約為輔助的合作型信任關系。在投資文化方面,將投資視為一種參與過程,使投資行為更少功利色彩,更具理想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