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洲
南漳縣舊縣鋪村屬城郊村,是古盧戎國城遺址所在地。下轄7個村民小組、657戶、2520人,耕地5687畝。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790元。按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部署要求,我到該村蹲點調研。通過參加勞動、走訪農戶、召開村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座談會,我受到了不少啟發,引起了一些思考。
怎樣才能好心不辦壞事?
養雞大戶熊學軍談到的一件事讓我感觸頗深。他提到:每年畜牧部門都會為養殖戶免費提供一些疫苗,可他“寧愿自己掏錢去外地買,也不想要政府部門免費提供的疫苗”。主要原因是畜牧部門提供的疫苗與需要防疫的疫病不對路,防疫效果也不好,讓養殖戶很不放心。本來,政府提供免費疫苗,是一項減輕養殖戶負擔的惠民措施,但由于具體實施過程中與養殖戶的需求有偏差,結果卻是政府花錢辦了事,老百姓并不領情。
通過這件事情,我在想,我們黨委、政府在出臺其它的惠民政策、實施其它的惠民措施的時候,是否也存在這種“好心沒辦成好事”的情況?
在走訪過程中,干部群眾還普遍提到了農業用水難的問題。該村位于農業主水源石門集水庫的“尾水”地區,水源少,水量得不到保證,還不時被上游用戶截斷水流,一直是全村的“心頭病”。2013年天旱嚴重,全村70%的農田基本絕收,這個問題深深影響了農戶種田的積極性,很多人寧愿拋荒也不愿意冒風險去“貼本”種糧。在經過多方研究和論證后,村里計劃在兩個低洼地帶挖兩個大型蓄水池,建兩個提水泵站,這樣就能對付一般天旱情況,能滿足4000多畝約占全村80%水田的灌溉用水。這個工程計劃投資200余萬元,對于一個村來說不是個小數目,經過多方籌措,還有40萬元的缺口,一些配套工程還沒啟動,村書記秦文平面露難色。我當即協調縣水利部門、財政部門,將其納入水利項目。同時,安排縣水利部門牽頭,對全縣農業用水難問題進行全面深入地調查摸底,提出對策建議,看能否先行把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用水難問題納入縣里統籌解決。
“干部一呼、群眾百應”的局面如何重現?
村里老干部陳家國感嘆:“想過去,我們干部真是一呼百應,老百姓個個生怕自己落后了。說點最具體實在的,干部走到哪兒都有人管飯?,F在呢,只有‘三家管飯的——為他辦過好事的、要找你辦事的、親戚朋友抹不開面子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癥結在哪里?經過走訪,通過群眾的訴說,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個別干部不帶好頭帶壞頭”,自身不過硬;“只能看到眼前利益,把能賣的集體資源都賣了”,群眾有意見;“有時候跟村干部說個事,能不能辦也不知道”;有干部反映,“待遇太低,還不如工地上提泥巴桶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這些只言片語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干部威望、能力、凝聚力、戰斗力問題,反映了干群關系問題,也反映了當前基層組織運行狀態。
在改革發展新形勢下的基層組織如何提升凝聚力、戰斗力?基層干部如何順應新形勢開展工作,更好地帶動群眾、贏得群眾?這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在村干部座談會上,我與村里的幾位干部進行了坦誠交流,并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打鐵先要自身硬,在人格上樹立威望;二是要大膽致富、率先致富,并盡其所能帶領群眾致富;三是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在為群眾辦好一件件好事、實事中籠好群眾的心。隨后,我又把這些意見與縣委組織部進行了溝通,要求他們按照省委和市委最新部署,切實選好“當家人”,加強干部培訓,提升干部待遇,選樹先進典型,積極探索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新載體、新辦法,盡快研究建立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我相信,只要思路對頭,基層組織一定能夠更加堅強;只要對群眾“有求必應”,而且“應”得好,村干部一定又能“一呼百應”。
工業化和城鎮化浪潮下城郊村發展的路在何方?
蹲點調研過程中我了解到,舊縣鋪村從事打工經濟的有1400人左右,占到全村人口的50%以上。呈現這樣的經濟發展格局,一方面是目前農業效益太低,另一方面就是村里能就近就業的崗位太少。
為此,我向村里建議,要充分發揮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用好工業化和城鎮化紅利,著力探索一條借勢借力發展之路。第一,引導村民依法自愿把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流轉給種養大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讓資本和資源充分融合,創造農業資源的規模效益。同時,也把農民從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小本經營中解放出來。第二,充分利用襄宜南一體化發展契機,大力進行招商引資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就地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就近推進城鎮化。第三,發揮臨近襄陽市區和南漳縣城的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具有較高比較效益的特色產業,把城里人吸引到村里來游玩、來消費。第四,加大對小微企業和農民致富項目的扶持,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要從土地、資金、技術指導等方面及時提供精細化的服務,讓創業致富在村里蔚然成風。第五,繼續大力發展打工經濟,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回村創業、興辦企業,帶動家鄉發展。第六,盤活村集體資源,注重將集體資產變成可長期贏利的資本。這些建議,得到了村干部的贊同和認可。
受此啟發,我還當即與有關部門和鎮(區)聯系,布置了幾道“作業”:一是請縣委組織部門以舊縣鋪村為樣本,研究城郊村如何發展集體經濟的問題;二是請縣農辦、減負辦、農業局等部門會同相關鎮(區),研究城郊村公路沿線村的土地流轉、農村新社區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問題;三是請縣金融、人社部門加強對如何搞好農村基層創業精細化服務方面的研究;四是請縣人社部門牽頭,研究如何整合資源、創新方式,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工作。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金鑰匙從哪里來?
近些年來,舊縣鋪村在服務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挖了15口堰塘,建了2個泵站,鋪設人行道6000平方米,自來水管道7000米,污水管網8000米,安裝路燈70盞,植樹3000株;實施“五清”環境衛生保潔工程,建垃圾池60個,設置垃圾桶80個,購買垃圾車2輛。建立了“戶投放、組收集、村清運”的保潔機制;全村從2012年起將農村養老保險、從2013年起將農村合作醫療全部納入村集體代繳,這兩項每年村級要開支40萬元(170元/人)。
座談中,大家也集中反映了一些服務民眾不到位的問題。一是農村公共設施管理不到位。比如,挖好的堰塘被過去承包戶或管理戶用于養殖,不讓其他農戶用水。二是基礎設施維修困難。不少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村里想方設法硬化的水泥路、鋪設的人行道、供水管道、排污管道、架設的路燈等基礎設施損壞后,修復費用很大,給村里造成很大的壓力,農村基礎設施是“修得起,維護不起”。三是法律法規執行不嚴。突出表現在:一些農戶一戶多宅、違規建設;一些農村校車或私人面包車超載、超速現象時有發生,安全隱患很大;農村建房存在無資質的小工程隊承包建設、建筑工人無證上崗、無專業人員監理等情況;農村紅白喜事大擺宴席,存在食品材料未經消毒、廚師無證上崗、衛生環境不達標等問題,同時農村人情風愈演愈烈,人情負擔越來越重。四是國家政策宣傳落實不夠。五是社會管理不夠科學規范。主要問題就是農村空掛戶口比較多。六是社會服務不夠全面。主要是對留守兒童的關心關愛不夠、空巢孤寡老人的生活醫療養老保障不足、衛生醫療服務不全面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與群眾利益關系最密切的問題,也是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我認為,這些問題不單在舊縣鋪村存在,從全縣范圍來看也都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在鼓勵他們自力更生的同時,我要求縣里相關部門和鎮(區),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用有效得力的惠民政策和措施,讓父老鄉親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南漳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