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富
每年高考過后,“后高考經濟”隨之啟動。很多學生開始購物狂歡,購買高檔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家長在支付一筆筆賬單的同時,還要考慮辦不辦“謝師宴”——辦的話怎么個辦法,規模多大、酒席價格如何、什么時間辦合適等等。
實際上,“謝師宴”早已成了家長、學生、老師的心頭之痛。對家長而言,人家都辦自己不辦,沒面子,也顯得缺情少意。老師呢,吃了這家吃那家,連軸轉,受不了,但是家長的盛情又難卻。在這種不良風氣裹挾之下,家長、老師以及學生都是受害者。“謝師宴”增加了家長經濟負擔,增加了老師心理負擔,破壞了淳樸的師生情,也可能給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造成陰影。
應該承認,學生成績的取得,和老師的辛勤教誨離不開。謝師并非不可行,只是要懂得“心意”比“形式”好。文明淳樸的謝師行為,應該更能表達情意,一張賀卡,一個問候,都能激起老師心中的那股自豪感。學生上大學后仍然像高中階段一樣好好學習,時常記得中學老師的教誨,是對老師最好的感恩。大學畢業了,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能腳踏實地,從最基層做起,也是對老師最好的報答。學生和老師的情份不能、也不應該因一場“謝師宴”而停止。老師的教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將老師的教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對老師最真摯的感恩。
總之,讓感恩載體豐富起來,讓感恩行動多元起來,才能賦予“謝師”更多的、積極的內涵,才能重塑師道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