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玖明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工作面臨著更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應對思想觀念多元化所涉及的棘手難題?需要用科學方法和有效經驗來解決問題,來駕馭錯綜復雜的種種局面。就年輕干部而言,從校門到機關,缺乏社會經驗和歷練。因此,必須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主動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扎根群眾,在做好群眾工作中提升能力。
連群眾之心。從思想感情上,要虔誠地尊重群眾。首先,要學會同群眾打交道,與他們真誠地交流溝通。如果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群眾一眼就會看穿。建黨以來,我們經歷了廣泛發動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是在長期艱苦奮斗中凝結而成的。因此,年輕干部須在心靈深處筑牢群眾意識。其次,在感情上融入群眾。與群眾相處時,“喝茶不帶杯子、吃飯不挑筷子、坐凳不墊墊子”,要放下架子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虛心向群眾學習請教,當好他們的貼心人。同時,在行動上體貼群眾:多下田間地頭,多走鄉間小道,多進群眾家門,干干農家活、吃吃農家飯、住住農家屋,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體察民情,在排憂解難中與群眾建立感情,讓自己根植于群眾沃土,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長知識增才干。
聽群眾之聲。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現在有一些年輕干部不會同群眾打交道,有的不會拉家常、不辨農作物,除了開開會、送送慰問品,似乎聯系群眾就沒有別的好方法;有的整天呆在辦公室,不與群眾接觸,不了解下情,在調查、分析、研究問題時,往往閉門造車、紙上談兵,而不是根據實際做結論,致使情況不明、措施不力,久而久之,自然會被群眾所唾棄。聽取群眾意見,知其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中的重要環節。如果坐車進村轉轉、隔著玻璃看看,手不扶犁、腳不沾泥,便會陷入種種作秀的怪圈。走親走親,越走越親。挨家挨戶去看看群眾,到困難戶家里坐坐,聽一聽他們對黨組織還有哪些訴求,從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中,不斷改進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作風。
學群眾之語。鮮活生動的語言,充滿泥土氣息,群眾一聽就明白。用通俗易懂的俚語與群眾交流,很快能拉近干群之間的距離。像“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這山望著那山高”、“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既充滿哲理,又朗朗上口,能讓群眾心悅誠服。因此,年輕干部要主動學習群眾語言,使之將嚴肅的政策、枯燥的概念變成充滿 鄉土氣息的通俗用語,做群眾工作用當地話做解釋,了解民情時說說家常話、化解矛盾時說體己的暖心話,讓群眾接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能聽得懂、學得會、悟得透,從而使干群和諧、心齊氣順。
辦群眾之事。好話說上千千萬,不如實事辦一件。為群眾辦實事,是踐行群眾路線最直接、最有效、最受群眾歡迎的方式。辦事,要貼近群眾需求。事不在大,關鍵在于了解群眾所思所盼,辦順應民意的實事、好事,傾力幫他們解決好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辦事,要付之于行動。要不嫌煩、不怕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千方百計地把事情“拿下”,用實際行動取信于民。為此,要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及時為群眾提供信息服務,幫他們找準產業項目,拓寬創業致富渠道,讓農民家境更加殷實富裕。在年輕干部成長中,要發揮其高學歷、懂法律等優勢,為基層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及時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從而理順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同時,讓年輕干部以充沛的精力和活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優化治理環境,積極開展文體活動,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樹立鄉村文明新風。
(作者系鄖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