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 劉超 付再琴
最近,陳慧麗很忙,幾乎天天都要受邀作報告,又要完成本職工作。5月中旬,記者采訪她時,陳慧麗剛剛作完一場報告演講,眼神中透露著絲絲疲乏,但依然干練大方、笑容溫暖、打扮時尚,完全看不出已是知命之年。
陳慧麗是武漢市江岸區政務中心國土規劃窗口的首席代表,給群眾辦了10多年的土地證,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紙條姐”。她10年來為群眾寫下上萬張紙條,不遺余力地幫助群眾,辦理土地證30余萬份,無一差錯和投訴。今年,50歲的陳慧麗獲評第二屆湖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小小紙條傳大愛
陳慧麗寫紙條,是從她到窗口工作沒幾天開始的。
那是2004年6月,一位老先生來辦理還建房的土地登記,卻缺少產權調換協議書和房屋移交憑證。陳慧麗口頭告知所需的資料和辦理地點。第二天,老人帶來了產權調換協議書,房屋移交憑證還是忘了。為提醒一位老人帶全辦證所缺的材料,她寫了一張條,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從此,這成了她的工作習慣。陳慧麗說,“寫張紙條只用一分鐘,卻可以讓辦事群眾少跑冤枉路。”
10年來,陳慧麗寫了不下1萬張紙條。從第一張開始,她的手機再沒換過號;包里備塊電池,24小時不關機。她寫下的紙條,也被許多辦事群眾收藏起來。有了這紙條,辦證的市民紛紛成了“內行”;而陳慧麗在工作時間以外,卻要多接好多個咨詢電話;遇到個別“疑難雜癥”,還得陪著辦證市民一起跑,直到所需材料辦齊。
2005年9月,陳慧麗遇到了一件“刺激自己的事”。這天,窗口前來了一行抬擔架的人——擔架上的老人是癌癥晚期,想趁著自己還在,把房屋過戶給兒女。依據土地登記管理辦法,過戶房屋兩證,雙方當事人必須到場。
過戶手續辦完后,陳慧麗卻不能釋懷。為了一個簡單的過戶,一家人費盡周折不說,老人要遭多大的罪呀!她帶著自責和內疚對自己說,“這樣不行,必須得改!”下班后,她問同事陳忠英,“要是你家里碰到這樣的事,會怎么辦?”陳忠英答:“我認識你啊,肯定請你到我家去辦。”
一句話啟發了陳慧麗。從此,紙條相約上門辦證,成了她工作的一項內容。江岸區惠濟路居民余和女士,提起陳慧麗仍感動不已。余和說,2011年4月,公公因肺癌住院,希望在有生之年將房屋過戶給孫子。第二天,陳慧麗與同事雷凱趕往醫院,在病床前現場辦公。
在同事小雷的手機里,還保存著當時的照片——半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左手扎著針輸液,右手在陳慧麗的指導下,在表格上簽字、按手印。手續辦完兩個月后,老人去世。
就這樣,陳慧麗和她的團隊開創了全市為弱勢群體上門辦證的先河。上門辦證,從此成了她工作的一項新內容。
這個故事也感動著陳慧麗的同事們。在大家的努力下,紙條預約上門服務固化為國土窗口的一項常規工作。每周,他們都會與有需要的群眾互留信息、提前溝通,在下一周集中上門服務。
不僅如此,對于到政務中心辦理業務的殘疾人、孕婦、孤寡老人、住院病人等,國土窗口也設立了“綠色通道”。該類辦事人群不用取號排隊,可以直接進入專門窗口快速辦理業務。
真誠微笑暖人心
一張張小紙條,不過是一個載體,承載的是陳慧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懷。
在江岸區政務中心大廳中間的展板上,有一行陳慧麗寫的小詩:透過這扇窗,是熱情洋溢的笑臉;觸摸這扇窗,是溫馨暖人的雙手;走進這扇窗,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愛上這扇窗,是不悔人生的選擇。“在窗口工作10余年,說不累是假話,但想想那些急需幫助的群眾,實在是不忍心拋棄他們。”陳慧麗說,“一套房子背后是一個家庭,可能就是幾十年的積蓄,一輩子的心血,如果能為他們做點什么,我一個人辛苦也是值得的。”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是陳慧麗保持工作熱情和動力的秘訣。
國土窗口一般一天要辦近百本土地證,最高峰一天要發放三四百本土地證。站在圍滿了詢問者的咨詢崗上,陳慧麗要反復地講解辦證的流程和各種資料,同樣的話重復幾十、上百次,一般人還真難以忍受。陳慧麗不但忍受了下來,還整天滿帶微笑。她對記者說:“如果你到銀行等窗口辦事,辦事員垮著臉,對你愛理不理,誰心里會好受?一旦鬧起矛盾,耽誤的是大家的時間、浪費的是大家的精力。”
記者采訪中發現,陳慧麗的微笑和一些辦事員不同。為什么不同?江岸區政務中心主任朱小琳說,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微笑和職業式微笑的區別。“陳慧麗是真把群眾當親人、真誠為群眾辦難事、真心熱愛自己的工作。”
不過,在窗口工作,委屈是少不了的。
江岸區政務中心后勤人員李小溪,講述了一件“紙條姐”哭鼻子的事。
2010年6月的一天上午,李小溪在大廳巡查。陳慧麗窗口來了一名中年男子,要為朋友的父親辦理房屋土地過戶。陳慧麗了解得知,這位父親離世前,沒有辦理過戶委托手續,按規定,這是必備的前置條件。
陳慧麗在紙條上寫下“補辦過戶委托”,并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但該男子一把撕爛紙條,指責陳慧麗故意刁難,大吵大罵。
陳慧麗耐心解釋:當事人的委托手續,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為了依法保護當事人。
當時,李小溪趕緊上前勸阻,被該男子一把推開。隨后,男子拿起工作臺上的物品,砸向陳慧麗。
委屈的淚水一下子涌出來,但陳慧麗很快擦干淚水,微笑著說:“您罵也罵了、打也打了,火氣也該消了,不管怎么說,辦事的原則不能變。”
記者被問起此事,陳慧麗呵呵一笑:“他跟我無冤無仇,發脾氣只是對事不對人。他因為著急事情辦不成,急需發泄,等他氣消了,慢慢就理解了。”
堅持原則立公心
“每次遇到委屈,或者給群眾幫忙的時候,我就想,窗口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我不能丟掉一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其實,群眾接受幫助的時候,說的最多的是‘感謝黨,感謝政府。我覺得自己做得對,做得值。”有著20年黨齡的陳慧麗堅定地對記者說。
群眾的困難要幫助,但決不意味著放棄原則。
去年8月,江岸區后湖居民彭福漢夫婦找到陳慧麗。他們買了套二手房,辦了房產證過戶,卻一直沒辦土地過戶。按規定,土地過戶必須買賣雙方夫妻同時到場。彭福漢說,賣方始終不配合,能否通融一下?“通融不可能”,陳慧麗解釋,規定是為了避免夫妻一方隱瞞交易。彭福漢失望而歸,但第二天,他接到了陳慧麗的電話。原來,陳慧麗輾轉聯系上賣方,對方答應一個月后辦證。
等了一個多月,賣方卻沒現身。彭福漢只好又找陳慧麗。“折騰了幾個月,賣方一直拖,后來干脆不接陳慧麗的電話了。”彭福漢說。今年1月份,賣方突然出現,從30公里外的陽邏趕來,土地過戶順利完成。原來,陳慧麗又多次給賣方單位負責人打電話,請他出面做了工作。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江岸分局局長高成喜說:“陳慧麗在政務中心窗口工作這些年,辦理了30萬張土地證,局里沒有收到一起投訴,30萬張土地證沒有出現一個差錯。”許多辦事群眾說,陳慧麗熱情、隨和,脾氣好得沒話說,但在高成喜的眼中,陳慧麗是個很倔強的人,“連領導的招呼都不聽”。
2012年6月,一男子幫叔叔辦理房屋土地過戶手續,陳慧麗審查后發現,資料中缺少委托辦理證明,告知該男子回去補辦或通知叔叔本人到場。
該男子稱叔叔在黃陂無法趕來,請陳慧麗通融通融。他還找到自己的戰友——江岸區國土分局的一位副局長出面做陳慧麗的工作。但陳慧麗依然堅持原則不為所動。不得已,該男子只好悻悻回去,重新補辦手續。
“這樣的事情在陳慧麗身上還有很多。不管是哪個領導打的招呼,到了她那里都沒有用。”高成喜說。
“一句問候暖人心,一心傾聽知來意,一番分析抓癥結,一系列協調除疑慮,一次性告知教辦法,一張便箋防忘記,一個電話請聯系。” 這是江岸區政務中心提煉總結的“陳慧麗工作法”。目前,該工作法正在武漢市全面推廣,相信不久的將來,武漢會出現更多的“紙條姐”、“紙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