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學 王美玲
【摘 要】本文以高校教師有溝通機制、教學、可持續職業導向模式中高校教師對大學生職業的導向為研究點,剖析了大學生職業規劃中高校教師肩負的責任與重要功能,高校教師可以把大學生的職業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專業知識的培養與大學生高素質行為的塑造。為高校解決大學生就業時發揮教師功能提供了方案。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職業;導向功能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時代逐漸過渡到“大眾化教育(mass education)”時代。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層次的教育階段在這一系統中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組成統一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國的強國之路需要各類人才,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高科技文化知識,而且要與就業市場匹配得到優化組合。但我國中學與大學教育之間往往存在著斷裂問題,不僅存在著為社會需求上認識問題,而且在人才培養理念上也存在著差異,最終學生職業選擇與就業途徑成為學生與家長最為郁悶的事情,為社會選用人才也形成了許多障礙,所以作為最后的教育接盤者-高校教師,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當肩負起職業生涯教育的責任,讓大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在發展我國經濟中發揮自身的價值。
1 基于溝通機制的教學導向
1.1 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主要通過高考,因此,要增強考生在選擇學校與未來高校培養學生的引導作用。中學教育是傾向于應試教育,學生只有順利地通過高考,才有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但大學教育是以培養復合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大學階段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從應試教育方法中吸取不少經驗,但大學生動手與實操能力要求更多,僅從高考分數是不容易識別優秀人才的。應試教育中出現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現象造成了教育的大量浪費,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生命浪費。中學教育中除了極少數的專業如語言類、數學類與高等教育有直接的知識銜接外,大量的專業是基礎教育的界外發展,大多數只是學習方法的銜接,所以中學教育應當從能力培養上來讓學生滿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最終滿足社會的需要。教育的社會化是教育本質的體現,它要求教育具有系統性,既要貫穿受教育者各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同時也要求不同的教育內容之間保持聯系,形成統一的整體。那么高校教師也要歸納總結中學教育的特點與現實問題,利用中學教育培養學生踏實的學習風格來加強學生的專業教學,同時克服中學教育中的呆板模式,增加學生的實操能力。在學生填報志愿時,高校應當派出專業老師去進行指導,讓高校培養方向與能力與興趣完好匹配,這樣中學結束時就是未來職業的啟動時。
1.2 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高校教師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更不能把高校的教學看成流水線的生產。高校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彼此溝通,通過溝通搭建師生良好關系的橋梁,根據學生的具體心理來進行針對性教學,以便因材施教。
高校老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及課后針對學生的提問通過口頭語言溝通外,還應當熱情接待學生在科研上的一些想法,不僅要耐心傾聽,而且要認真輔導,這種問題思考型的導向是任何課堂所不能培養的,是讓學生進入全新的一種學習方式。
高校教師還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溝通來解決很多學生不太敢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問題。高校教師了可以通過以紙質為載體用書面語言的形式傳遞信息書面溝通。當然,現在網絡溝通更加便捷,師生可以通過E-mail(電子郵件)、教學平臺、QQ聊天工具、BBS(網上論壇)、博客等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指導,起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良好的溝通機制才能讓學生對老師敞開心懷,道出自己的價值觀與未來發展理想,老師才能因人特質進行專項指導。
1.3 教師轉變溝通角色
進入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增加了,并不是非得從學校與老師那里才能獲取知識。教師的地位已經由過去的 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播者向求知者轉變。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溝通角色,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構建一種基于知識而產生的人格平等、互動密切、氛圍和諧、亦師亦友的新型溝通氛圍。
所以高校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導,而不是教。在平等角色的溝通中,學生與老師溝通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掌握問題了,更多是專業知識與社會應用的問題,也就是學生未來職業的選擇及專業與職業的結合問題。
2 課堂中的職業導向
每當談到大學生職業規劃時,大家想到的就是專業的職業指導老師。全美職業教育學會 (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AVA) 與全美職業輔導學會生涯輔導與職業教育委員會(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Career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對就業指導老師的職責內容作了專門的規定。但除了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輔導員外,專業教師也應當是學生的職業導師,而且是在專業與職業指引上的權威指導者,如同學生掛專家號一樣。
2.1 知識上的導向
專業知識在社會中的實踐應用并非是高職學校的特有的。綜合性大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綜合性大學雖然不像高職那樣手把手地教實踐技能,但各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課程更深邃、在社會實踐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是高職高專技工式的教學是完全不能比擬的。有人感覺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用性相距太大,特別是現在大學生為了就業發生專業與職業不對口的情形。
其實這是對專業知識的誤讀。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是開發學生的思想,形成學生的工作方式,塑造學生思維的模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引導。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是精英,是高端人才,他們面臨的選擇是統領全局的職業,而高職高專學生的選擇是專項精尖的職業。
所以高校老師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地傳授知識,讓學生感覺專業知識與社會應用是兩張皮,有的學生一門課學完了,竟不知這門課將在哪個領域應用,更談不上如何應用了。有些學生學了許多高深的知識,但一到實踐中又束手無策,把所學的知識丟得遠遠的,完全不能聯系起來思考解決問題。高校教師不能把專業知識孤立起來,在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在專業知識的應用時行導向,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專業與職業發展。
2.2 學生行為的導向
我們看這樣一個案例:曾有一位老師推薦了幾名學生給一個副部長,這位副部長很熱情地接待了幾個年輕人。落座后,副部長親自給同學們倒茶,沒想到有同學不客氣地問:“屋里太熱,有沒有冷飲?”隨后,副部長給同學們分發本單位的介紹材料,所有學生都坐在那里單手接過來,只有一個站起身,用雙手接過這份材料。可想而知這個副部長會留下誰。
雖然這個雙手接材料的同學學習不是最好的,但職場上需要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部分大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隨意性,缺乏自律,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識,不講誠信,缺少反思精神等,這些同學往往是平時上課散漫與不認真,甚至目無尊老師的學生,這些與高校教師對這些行為的漠視無不相關。比如上課說話、打手機、吃東西、發短信,遲到,逃課,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下課時把門關得嘭嘭直響。老師怕批評學生引起反感而聽之任之,沒有正確的導向,讓學生形成低文明狀態。這部分學生不注意自身文明素質的提高,一定會影響其就業,應聘時將面臨失敗。
3 可持續導向的建設
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就業方面的反映和表現,關系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功利化的擇業取向突出、擇業期望值過高、盲目消極就業、職業心理準備不足等確實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
構建非應急式就業指導模式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模式,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這樣才能推動大學生群體更高質量地就業,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品牌的建立。
3.1 階段式指導
大學生在學校一般為四年制,從時間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來進行指導:
大一階段的基礎教育階段,主要靠輔導員與通識課的老師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啟蒙教育,針對人際關系、環境的改變,引導大學生認知新環境,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因為還未開設專業課,可以請專業老師來進行講座,讓他們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和當前的就業形勢。
大二階段主要是專業教師的任務,他們通過課堂教學與溝通幫助大學生在自我剖析和職業要求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在專業課上的興趣,確立職業方向與目標。
大三階段老師與學校聯合培養一些職業技能,在既定的職業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實習,用實踐來獲得職業經驗,在實踐中培養社交能力與協作能力,并不斷省視修正自己的職業目標。
大四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靠就業指導老師通過培訓他們的求職技巧并參加招聘會,在實戰中明確職業目標,實現自己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3.2 就業導師制
可以把就業導師分為“就業思想導師”、“專業知識導師”和“職場導師”三類。
就業思想導師主要輔導大一和大二學生,這些教師主要從德高望重并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的高職稱專業老師或在相關領域中已經取得較高成就的校友中進行選拔,。其職責是要端正大學生的就業思想,培養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專業知識導師就是從專業教師中進行挑選,主要也是輔導大一和大二學生,對大學生進行與職業相關的專業技能指導。
職場導師由就業辦的老師來組織與擔當,一是這些老師可以把研究的好的職場經驗拿來與同學們分享,也可以從豐富的職場經歷的優秀校友中挑選,這時主要是對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的指導。
3.3 融入社會的導向
高校教師桃李滿天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校友資源,通常是,校友的年齡較大,閱歷較多,資歷較深,網絡資本也很豐富。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職業人物訪談、職業規劃大賽等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也可以利用校友的業緣關系,為大學生創造行業調查、實習實踐的機會,提升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質。
導師會接觸眾多與專業相關的單位及個人,有機會了解用人單位的內部結構和人才需求標準。不少用人單位的負責人與老師是校友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網將會讓教師在職業指導中方向更明確,會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加以培養。
【參考文獻】
[1]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m Sociology [J]:Porters Annual Social Review,1998(24):l-24.
[2]馬磊.高校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建構[J].科教導刊,2011,10.
[3]王洪江.以就業為導向的導師制下的學習動力研究與實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5.
[4]杜亞濤.就業導師制在普通高校中的實施路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02-01.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