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鄧天軍+王雪
“一名失能老人,足以壓垮一個家庭。”對于有著39年臨床護理經驗的易連軍來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有著比常人更為深切的感受。
時光追溯到2005年。彼時,易連軍是原齊齊哈爾鐵路醫院急救中心手術室的主管護師。一天,一名姓何的中年男子聽說她善于護理失能老人,一再央求她去他家看看。
踏入何家,易連軍看到了癱瘓在床的何母——老人的氣管被切開,身上插著鼻飼管、高靜脈營養管和導尿管。何母的老伴、妹妹和兩個兒子圍著病床不知所措,急得直掉淚。
“正準備做腦動脈瘤手術,可沒上手術臺呢,我媽就腦出血了。現在,我們班不能上,人急出了病,可我媽的狀況卻越來越糟?!焙文傅拇髢鹤訙I流滿面,“現在,我們實在走投無路了,求您救我媽一命吧,求求您了……”
看著何母,易連軍心里非常清楚護理的難度。可眼前的這一幕卻讓她不由得心軟了,推辭的話到了嘴邊又被她咽了回去。
她想起了自己失能的老媽……
2003年,易連軍把癱瘓在床的老母親從秦皇島接到自己身邊,還雇了一位保姆照顧,沒承想,卻伺候出了一身褥瘡。
時值深秋,飄零的落葉更攪亂了她的心緒:兒子中考在即,不能打擾;愛人在鐵路開火車,要保證休息;自己在醫院工作,經常倒班。本來生活就已經讓她焦頭爛額,現在又不得不辭了保姆……她的心情跌入谷底。
因為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受那個特殊環境的熏陶,易連軍養成了從不向困難低頭的意志品格。她輾轉反側了好幾夜,想出一個兩全之策。
“開個托老所!”易連軍把想法告訴了丈夫,“這樣既能讓你們爺兒倆保證休息,我又能親自伺候老媽!”盡管心疼妻子,但丈夫更清楚妻子好強的性格,只能依著她。
幾天后,易連軍的“誠信托老所”(護理院的前身)掛牌,在租用的60平方米屋內,護理包括自己老媽在內的八名失能老人。
白天請護工,定時為老人翻身、擦身、喂水、喂飯并做口腔、眼部等護理,還要根據不同老人的情況,換尿布、刷假牙、吸淤痰、做按摩。傍晚,易連軍下班后,獨自接手徹夜照料老人的重任,每晚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
護工初來乍到還不專業,常常狀況百出。
“大姐,李媽把 到處抹,可咋整???”
“趙爹打的鼻飼全噴了!”
……
護工遇到的難題,很多時候得等易連軍下班回來才能解決。
易連軍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繁忙,很多時候都是“咬牙挺過去的”。當時,每位老人每月交的600元護理費基本沒有盈余,可易連軍還是像伺候親爹親媽一樣給老人們打鼻飼、做針灸、摳大便……
越來越多的家屬慕名而來,請她收下自家的失能老人,甚至是無處收治的重病患者。再堅強的女人都有淚窩淺的時候,只要看到家屬那望眼欲穿的眼神,易連軍就一次次難為自己,接收失能老人。
“不掙錢還找罪受。”就連院里的護工都無法理解,“她的心咋就那么軟?!?/p>
護理是個體力活——每天都要熬夜,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給老人翻一次身,還不能生拉硬拽,否則一不留神就能拽骨折;有的老人有吞咽功能障礙,吃飯容易嗆咳,常噴得護工滿臉、滿身都是;每天都要面對屎、尿、痰、腐肉、爛瘡,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護理更是個技術活:下鼻飼管、褥瘡換藥、膀胱造瘺換管、摳大便……哪個細節處理不好,都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因而,對日常護理,易連軍總要親自上陣“挑大梁”。
2004年的一天,患有帕金森癥的周老被兒女送到護理院。入院前,易連軍要依照慣例查體,可她一掀被單,就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因常年癱瘓臥床,周老全身僵直,雙側胯骨、后尾骨長滿了褥瘡,從肉一直爛到骨頭,傷口流膿淌水……這么嚴重的潰爛,易連軍這些年很少遇到。
沒等易連軍緩過神來,家屬就“撲通”一聲跪在她的面前,懇求道:“易院長,行行好吧!”
易連軍連忙扶起家屬,同意留下老人。面對老人嚴重的褥瘡,起初她也無從下手,后來她想出一個辦法:把重體海綿挖了兩個窟窿,將老人褥瘡的潰爛部位放在窟窿里,以防受壓,再上藥處置。幾個月后,周老的褥瘡竟然奇跡般地痊愈了。
這些年,易連軍護理了各種癥狀的失能老人,有長肉瘡的,有露白骨的,有抽搐癲癇的,甚至還有從ICU病房出來“吃啥藥都沒用”的……原本在內科工作的易連軍,硬逼著自己學習外科的護理知識,逐漸摸索出如針灸、物理治療等切實有效的護理方法。令人意外的是,一些連醫院都無法治愈的老人在易連軍的精心護理下臉色紅潤了,患有褥瘡的老人也都痊愈了,有的老人還拔掉了氣管套管,恢復了正常生活。
“老人在這兒,我就得負責。”這份緣于生命的信任,有時能超越親情。平時,易連軍叫他們“老爹”“老媽”,有的還起了“小名”。有位老媽平時愛笑,易連軍叫她“笑媽”;有位老媽在院里第二胖,易連軍叫她“二胖媽”……老人們則親切地稱易連軍為“自己的大姑娘”,對她的依賴甚至超過自己的家人。有一次,易連軍患了感冒,一位失語老人急得直哭,就害怕她病倒……
因為老人們心里都清楚,“只有易連軍能救他們的命”。
2010年退休后,易連軍更是把所有心思都用在這些老人身上。托老所改成了護理院,場所增加了好幾處,床位數也多了好幾倍。后來,易連軍又賣了自家的房子,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做護理院,可這都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市場需求。因為床位供不應求,易連軍還為等待排床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轉眼,易連軍已經“連軸轉”了11年,這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
“早些年,易連軍的‘潔癖在醫院都出了名——鞋邊要不刷得漂白,她都不出門!新洗的床單要沒折線,她根本不用!”提起易連軍,老同事都有這樣的記憶。可如今,在易連軍心里,這些 “講究”幾乎完全被老人取代了。
一次,由于夜以繼日地忙碌,易連軍的心臟病犯了,院方要求她必須住院??伤睦锓判牡孟略豪锏睦系蠇專蛔×宋逄煸?,就提前跑回了護理院。
2011年,建華區低價出租給護理院一棟三層小樓。搬家那天,正巧小孫子出生,易連軍狠了狠心,一直守在老人身邊。后來,她實在想孫子想得難受,抽空打車趕到醫院產房,可凳子還沒坐熱,就匆匆趕了回來。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什么易連軍能與沒有血緣關系的失能老人難舍難分11年?
“誰都有老的那天,誰都可能走到這一步?!币走B軍常常喟嘆,“老人辛苦一輩子,老了還沒享福,卻失去了自理能力,這就夠不幸的了;現在又無處可去,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度過人生這段最艱難的時期?!?/p>
易連軍憐憫老人的不幸與憂傷,理解家屬的壓力與無奈,唯獨虧待了自己。有人替她算了一筆賬——易連軍的護理院平均每月只向失能老人收取1500元的護理費,去除房租、培訓費、取暖費、水電費等必要支出,幾乎收支持平。
“根本就是白忙活!”知道內情的朋友為易連軍叫屈,“你說你又不差錢,每月近5000元的退休金,不享享清福,非得天天這么折騰,何苦?。俊?/p>
“說實話,累得挺不住的時候,我不是沒想過放棄,可實在沒辦法?,F在護理人員青黃不接,如果離了我,這些老爹老媽咋辦……”說起護理院的現狀,易連軍的心里五味雜陳。
正如易連軍所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失能老人的養老形勢越來越嚴峻。這些年,她一直想培養出一支專業的護理隊伍,可困難重重:中年人負擔重,文化水平低,不愿從頭學起;有專業背景的年輕人又對工作十分挑剔。單憑易連軍的一己之力,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太重。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易連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曾呼吁社會重視養老事業、大力培養護理人員,期盼國家從政策扶持入手,解決制約失能老人護理事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
就在記者采訪前,易連軍得到一個好消息:齊齊哈爾市已有兩家醫院著手建立失能老人公辦護理院。不堪重負的易連軍終于感到了稍許輕松與釋懷。盡管眼下還需要她默默承受,但她堅信,失能老人的社會化養老服務問題很快就能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