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國
大興安嶺地區十八站林業局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綜合黨支部根據16名黨員的技能特長,組建了三個創業型黨小組。通過在黨小組中定致富項目、定推進措施、定考核辦法以及建立黨小組示范基地和黨員示范戶等措施,帶領職工群眾發展致富項目,逐步形成了以木耳種植、生豬養殖、冷水魚養殖為主的特色產業群。
食用菌合作社黨小組。借助無息小額貸款的優惠政策,綜合黨支部以黨員為主體貸款65萬元、集資115萬元,成立了“林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由已有八年木耳種植經驗的黨員于瑞國擔任食用菌合作社黨小組組長。為了有一個好收成,于瑞國每天都到種植基地指導菌袋擺放、栽培管理等關鍵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經驗。2013年,合作社累計采摘黑木耳兩萬余斤,人均增收7000 元,使職工群眾嘗到了“守著家園能致富,生產生活兩不誤”的甜頭。
生態豬養殖合作社黨小組。管護區撲火隊的工作季節性強,夏冬兩季轉產后無活干,只能四處打工。撲火隊隊員們也論證過一些產業項目,都因缺少資金和技術無法實施。針對這一情況,綜合黨支部旗下的撲火隊12名黨員集資建起了生豬養殖場,帶領撲火隊員發展生豬養殖業,并成立生態豬肉專賣店,實現了豬肉銷售品牌化。經過幾年滾雪球式的發展,2013年實現產值300萬元,利潤30余萬元。通過“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推動創業”,實現了第三產業的大發展。
森林資源管護黨小組。多年前,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管護外站吃水難、用電難,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就更別說發展管護經濟了。近年來,綜合黨支部多方籌措資金,為七個管護外站配備了太陽能發電設備,打了深水井,還鼓勵、扶持管護工人發展管護經濟。通過森林資源管護黨小組的帶動,管護外站先后發展起家禽、家畜、特色種養殖等產業,“一站一品”初具規模。如今,“‘17干線管護外站的雞、‘65管護外站的魚、‘56管護外站的羊、‘73管護外站的蜜”已成為管護區內各具特色的拳頭產業,形成了“走過一站又一站,家家戶戶把錢賺”的致富新局面。
(作者系大興安嶺地區十八站林業局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綜合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