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近期,廣州市41個政府本級部門及下轄區政府在網站上公開2014年部門預算時,除“三公”經費外,不少部門還將會議費單獨列入,且預算總額巨大,相當于“三公”經費的近一半。會議費也因此被稱為“三公”之外的“四公”。
評論:作為全國首個主動公開會議費的地方政府,廣州的做法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許。不過,如此之高的會議費又不免讓人心生疑竇:好不容易壓下來的“三公”經費,會不會借此換了一個新“筐”?看來,各級地方政府應盡快完善會議費的相關內容和標準,這樣才能在陽光下經得起暴曬。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自4月底發布高速公路收費標準調整聽證會公告以來,廣西物價部門就遭遇諸多質疑。物價部門回應稱,漲價是因為虧損——新建成和即將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收益較低,還款能力偏低,通行費收入不足以支付銀行貸款利息,更談不上償還貸款本金。
評論:只要涉及到漲價,相關部門的理由總是那么冠冕堂皇。難道財政狀況不佳時,漲價就是唯一的選擇?習慣性地依賴漲價手段維持局面或者說維護部門利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已經“上癮”了。
據《新消息報》報道:“家里的廚房下水終于通了,真是太感謝永康市民服務站了!”5月12日上午,銀川市民徐桂蘭高興地說。徐桂蘭居住的這棟樓的二單元住戶,自2004年起因廚房下水管道堵塞,一直靠提泔水桶通過衛生間馬桶排放廚房下水。
評論:對于居民來說,問題得到解決固然值得高興,但發人深省的是:一個簡單的下水管道疏通問題為何花了十年時間才得以解決?有關方面在接受居民“深深謝意”的時候,是不是更該說句“真是對不起”呢?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日前,浙江省諸暨市政府辦公室的領導職數引發關注。有網友發現,這個隸屬紹興市的縣級市政府辦公室,共有1正14副共15名科級干部。諸暨市機構編制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解釋,市政府辦公室的專職副主任其實沒那么多,部分是兼職,掛副主任職務只是為了“方便工作”。
評論:一個縣級市政府辦公室為什么有14個副主任,有關方面已經給出了解釋。其實,這種解釋是否成立已不重要,因為有關方面一定會找到充足的理由。引人深思的是,近年來機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波接一波,而機構、領導職數越減越多的現象并非個別。逆潮流而動者,總能找到說辭。
據《甘肅法制報》報道:中紀委駐司法部紀檢組日前召開全體干部會議,傳達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司法部工作匯報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司法部黨組成員、駐部紀檢組組長韓亨林要求,要“杜絕托關系、走門子提前出獄的現象,嚴防滋生腐敗”。
評論:犯罪分子的服刑年限是以法律為準繩的,為何頻頻出現“提前出獄”現象?顯然,背后有置于法律之上的權力在充當推手。托關系、走后門,奔的都是這個權力。高墻要關得住罪犯,維護法律的權威,就得保證制度的籠子要關得住權力。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4年5月10日上午,江蘇省公務員面試拉開帷幕。2萬余名考生走進全省14個考區、19個面試考場。此次考試的每一步流程都十分嚴謹,力求在這個備受關注的關鍵環節讓暗箱操作無空子可鉆。
評論:公務員招錄工作一向備受公眾矚目。以往,在面試過程中事先賄賂考官、“找關系”、“打招呼”等現象時有發生,不但破壞了招錄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序性,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讓暗箱操作無空子可鉆,不僅需要嚴謹、科學的新招式,更需要可以持之以恒的制度來保證,不斷發現問題、堵塞漏洞。
據《貴陽晚報》報道:負責房地產行業管理的業務主管部門本應加強管理、嚴格自律,但在河南省新安縣,當地房管局卻搞起了房地產開發——局長搖身一變成了坐擁千萬元資產的地產公司老總。新安縣房管局局長李現通的理由是:搞房地產開發,是為了解決職工的吃飯問題。
評論:房管局搞房地產開發,相當于裁判員干起了運動員的活。如此“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做法,顯然與中央“嚴禁黨政機關經商辦企業”的要求背道而馳。在一些地方,權力經濟仍在大行其道,有些部門借助行政管理的獨特資源攫取部門利益,令其他市場主體望洋興嘆、怨聲載道。此風當剎。
據《京華時報》報道:陜西省兩所幼兒園給兒童喂食“病毒靈”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組織相關兒童到指定醫院進行體檢。但有家長反映,體檢中竟然出現尚未檢測便先出結果,多份報告出具的時間、內容一模一樣等怪現象。家長們紛紛質疑體檢結果的公信力。
評論:內容一模一樣的檢測報告,無疑會令人懷疑有關方面是欲蓋彌彰。殊不知,公共事件“捂蓋子”,只會捅出更大的“婁子”。面對壓力和質疑,相關部門應以真誠的態度、切實的措施積極應對,遇事遮遮掩掩,既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又會丟掉本已脆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