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近年來,服務行業的預付款消費模式悄然興起。商家通過售卡打折等方式讓消費者預先付費,然后提供消費服務或商品,以達到吸引客戶的目的。然而,這種本應該給消費者和經營者帶來雙贏的消費形式,卻屢屢出現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由于無法預知商家在經營中的變故和服務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消費者處于被動地位,發現問題時往往為時已晚。
本刊2014年第3期《法在身邊》欄目刊登了一個題為《“店主玩‘失蹤,會員該咋辦?》的案例。其實,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并非個案,記者也遇到過與案例中受害者相似的情況:在一家干洗店辦理了一張價值200元的儲值卡,幾個月后再去消費時,卻發現干洗店已經“人間蒸發”了。商家沒有留下任何聯系方式和退款聲明,記者儲值卡中的近百元余額就這樣打了水漂。
近日,記者通過對哈爾濱市相關服務業的走訪,發現了一些消費陷阱。
日前,記者前往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幾家健身房、美容院咨詢消費價格時,每到一處,都會有銷售人員熱情地圍著記者推銷各種儲值消費卡。撥開浮夸的外衣,其宣傳套路大致相同:先是強調現金消費如何貴,讓人心頭一緊;接著宣傳辦儲值卡之后能享受折扣優惠,讓人心頭一喜;再贈送禮物施以誘惑,讓消費者喝下“迷魂湯”后掏錢辦卡。
在一家很有規模的足療館當前臺經理的同學小超告訴記者,其實現金消費也沒有那么貴,只不過是宣傳的時候故意抬高了價格。比如足療,如果原價是50元一次,宣傳時就說成80元一次,“打折”之后和原價差別不大。
另外,小超說,商家也有可能在為消費者所使用的產品上偷工減料。這樣,即使不人為提高價格,真正打折的差價也能找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商家設計的儲值卡基數無法被每次的消費金額整除,卡中總要剩些錢。如記者在一家美容院咨詢時得知,辦卡后做美容的價位為96元一次,一千元儲值卡使用10次后剩余的40元不夠一次消費。記者咨詢了多個商家,得到的答復都是余額不能退,要想繼續消費,必須按規定金額再辦理新的消費卡。當記者詢問能不能把不足的部分用現金補齊再消費時,商家則以刷卡機無法識別現金為由予以拒絕。
小超對記者說,他所在的足療館去年因顧客棄卡產生的利潤達到近萬元。
由于預付款消費具有先付款再消費的特殊性,為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預付式消費卡后,即便發現服務質量打了折扣,可自身已沒有了選擇余地。
談到這個問題,小超向記者道出了商家服務安排的“潛規則”——在顧客沒有辦卡之前,店里會安排技法嫻熟的技師提供服務,目的是讓顧客產生信賴。顧客對服務感到滿意后,一方面會心甘情愿地辦儲值卡,另一方面會向自己的親友推介,等于義務為商家發展潛在客戶。而一旦顧客辦了消費卡,商家就會逐漸安排普通技師甚至是學徒提供服務。顧客即使發現服務質量沒有以前好了,但因為錢已經交了,只能妥協。
記者在省消費者協會了解到,2013年全年預付款消費投訴案件中,針對服務縮水的投訴占到半數以上。但由于服務質量的標準界定起來比較困難,發生糾紛后,消費者獲賠的幾率很低。
記者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消息:半年前,家住大慶市的孫先生在當地一家飯店預存1萬元,辦理了一張會員卡。后來,孫先生搬遷至外地,想退卡,并將卡里的1000多元余額提現。然而,飯店經理卻以“此卡一經辦理概不退款”打發了他。
為了實際感受一下退卡難,記者以“店太遠不方便消費”為由,向自己常去的一家美發店老板提出退卡請求,果然遭拒。
當記者表示可以支付退卡的工本費用時,老板提出“補款”300元,理由是:記者辦理的是500元的儲值卡,享受五折優惠。一年來,記者共消費300元,折合成原價,等于記者享受了600元的服務,占了300元的“便宜”。按照這個“霸王條款”,記者不僅無法得到200元的退卡余額,還要倒搭100元。這樣的退卡補款只能迫使消費者棄卡。
一名哈爾濱門戶網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3·15”期間,他曾在網站上做過一項針對儲值卡使用中“霸王條款”的問卷調查,共收到209份有效問卷。其中,7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在消費時遇到過儲值卡使用時間、地點、方式的不合理限制。
記者發現,在顧客辦儲值卡之前,商家通常不會說明在使用時會有什么樣的條件限制。而等到開始消費時,商家就會“鉆空子”,迫使消費者向附加條款妥協。記者的鄰居戚女士就遭遇過一件鬧心事:去年年底,她在小區樓下的純凈水公司花 300元購買了40張水卡。“剛開始,一張卡能換一桶水。過完春節,每桶就得再加五元錢,不然就不能用卡。” 戚女士說,“我問了原因,他們說之前是試營業搞優惠活動,現在活動結束了,要恢復原價。”
戚女士表示,她辦卡之前,公司并沒有如實告知,因此不能接受加錢送水。但公司負責人指著水卡上面那行“此卡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的小字告訴她,既然購買了水卡,就表明已經接受了商家日后的消費價格調控。她萬萬沒想到,這行不起眼的小字竟成了提價的理由。現在,戚女士手中還有20多張水卡沒用,而純凈水公司則因為她多次“找麻煩”,拒絕為她送水。
省消費者協會商品質量監督部副部長張秋實告訴記者,2013年,預付款消費的投訴成為全省十大熱點投訴門類,但這類消費投訴處理的難度往往較大。張秋實舉了處理哈爾濱市消費者賈女士退美容卡投訴的例子:這位消費者在經歷了該美容院搬遷、企業變更名稱、商鋪人去樓空的過程后,向省消費者協會投訴。投訴中心幾經周折聯系到商家后,為雙方調解了近一個月,但結果依然不理想。最后,賈女士雖然在省消費者協會的幫助下把經營者告上法庭,并贏得官司,但長期奔波于各個部門調查取證,讓賈女士疲憊不堪。
記者在哈爾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費服務部了解到,雖然預付款消費在商貿企業中大量存在,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針對這類消費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督。因此,發生消費問題時,僅靠現行的《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有時難以界定侵權行為,無法及時有效地對不良商家進行查處。
張秋實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進行預付款消費時要格外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要輕信廣告和商家的口頭承諾,不要輕信“終生服務”。辦卡總有期限,所謂“終生”不過是企業用以吸引消費者的幌子。
二、對于折扣特別多的會員卡要特別警惕,盡量選擇信譽度好、知名度高的商家。經營性企業在工商管理部門都有統一的注冊信息,消費者如果想了解商家的資質,可以到工商部門查詢,做到心中有數。
三、消費者在辦卡前要多咨詢,詳細了解預付式消費卡(券)的基本功能、使用范圍、使用期限、消費規則、優惠幅度、退款條件、違約責任等細節,要特別注意終止服務、轉讓等限制性約定,防止被商家鉆了空子。
四、預付卡內切忌存入大額資金。在辦理預付式消費卡時,首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長期需要此類商品或服務。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限量購買,并且應盡量選擇金額小、期限短的預付卡,從而降低風險。
五、簽訂書面消費協議,妥善保存相應的消費憑證。在辦理完會員卡、繳納相應的費用之后,消費者應向經營者索取消費清單和發票,還應索要相關的書面承諾,以備日后出現糾紛時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