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2014年6月20日,在四川省加快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座談會上,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發布了《四川省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研究報告》。四川省政府參事、省縣域經濟學會會長張成明詳細解讀了《四川省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研究了當前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發展目標和任務。
現狀:十年高速發展
四川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增長較快,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時間,是四川民族地區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期。
張成明介紹說,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主要有5個比較成功的模式,分別為依托水電和礦產資源發展工業經濟模式、依托農牧業資源發展特色農牧業經濟模式、依托生態和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模式、依托生物資源和民族醫藥文化發展民族藥業模式和結合災區重建實現產業升級模式。 2003年至2012年四川民族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地區生產總值(GDP)從308.0億元上升至1587.5億元,10年間,增長值為1279.5億元,增長了4.15倍,年均增長20.0%。人均GDP、縣級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3個指標分別代表了經濟總量、強縣和富民。按照這3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在第一集團的有西昌、汶川、會理和九龍4個縣(市),屬于強縣富民的代表,人均GDP高于37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7000元。第二集團有康定、理縣、會東和德昌等19個縣。處于第三集團的有木里、北川、甘洛等28個縣,人均GDP低于17246元。
10年間,四川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財政收入大幅增長。2012年四川民族地區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55.71億元,同2003年相比增長10.68倍,年均增長30.1%。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165.9億元上升至1649.84億元,10年間增長值為1483.94億元,年均增長24.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90.9億元上升至458.98億元,10年間增長值為368.08億元,增長了4.05倍。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639元上升至5990元,10年間增長值為4351元,增長了2.65倍。
問題:小康難度較大
雖然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一直高速前行,但仍然還有需要正視的問題。
張成明說,目前四川民族地區存在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民族地區縣域經濟與全省差距較大,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工業經濟發展不足,實現全面小康難度較大,產業政策和機制不佳,經濟開放程度相對較低。
2012年,51各縣人均GDP為18155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11453元,僅相當于全省人均水平的61.3%。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測算四川民族地區51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標分析,51民族縣中得榮、石渠、巴塘和壤塘等31個縣(同時是連片特困區的貧困縣)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必須以19%以上的速度增加,才能到2020年實現15000元的目標,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措施:四條路徑五大任務
如何實現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增速達到19%,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張成明認為,必須采取超常規措施、跨越式發展縣域經濟。
他建議,要堅持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并重,實現綠色發展;引導產業集中和優化人口并重,實現集聚發展;大力引智引資與推動創業并重,實現提升發展;注重特色品牌建設與走出去并重,實現開放發展。
同時,優先發展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把旅游產業培育成民族地區戰略支柱產業;優化發展礦產開采與深加工產業;合理有序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做精做強特色農牧產業;加快發展民族藥業。
保障:八大配套政策
要實現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配套政策是保障。張成明建議,強化財政轉移支付和重點縣支持政策;強化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務政策;強化人才科技支撐政策;強化產業扶持政策;強化結對幫扶政策;強化機車設施建設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與資源補償政策;完善推進新型城鎮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