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根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深入實施“兩化”互動、“三化”聯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走出了一條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發展道路。在6月20日舉行的四川省加快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座談會上,西昌市委書記李俊對未來西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路徑進行了解讀。
核心戰略:三步走
第一步:實現“兩個率先”目標,經濟社會發育程度進入國內相對發達地區水平。到2016年,在涼山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到2020年,在涼山州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
第二步:到2030年,實現領先領跑目標,經濟社會發育程度進入國內發達地區水平,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第三步:實現更富更強目標,經濟社會全面轉型,人民群眾更加富裕幸福,社會更加繁榮和諧。
基本路徑:三條
路徑1:實施“轉型升級、民生優先、產業倍增、開明開放、城鄉統籌”五大興市戰略。
路徑2:從2012年至2016年逐年實施“開放合作年、交通樞紐年、鄉村建設年、生態建設年、全面小康年”五個主題年活動。
路徑3:由市委常委牽頭,市人大、政府、政協捆綁進入、集團作戰,推進“五大片區”集團攻堅。
具體措施:“三化”聯動
聯動村鎮生態系統化。在全市37個鄉鎮重點實施“7+1”項目工程,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依托15個民族鄉鎮建設民族風情生態旅游文化長廊、低碳鄉村生態家園示范長廊、田園風光生態旅游長廊;建設茅坡櫻紅、桃瑞月華、鳳凰葡園、荷色生香等“鄉村十八景”。
聯動區域發展特色化。按照“水上花都,活力商城”定位,實施西部新城建設。打造城西大道,形成新城區功能軸;打造教育產業園區、農產品交易中心及物流產業園區,形成新區產業支撐;建設城市生態濕地公園,形成“三河”生態休閑綠化帶。到2020年,新城區面積將達到30平方公里、人口60萬。
聯動產業轉型現代化。推進三次產業結構從“231”逐步轉型為“321”。第一產業重點推進2萬畝花卉產業基地、5萬畝蔬菜基地等8個萬畝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新增8個以上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名牌,實現8項以上農業核心技術突破。第二產業從以資源簡單加工為主逐步轉型為衍生關聯產業及新興產業。第三產業著力構建“3396”產業體系。形成月城廣場、勝利路、海河天街3個核心商圈;培育特色旅游商品、手機通訊、金融服務及中介機構3個專業市場;壯大金融服務、電子商務、食品醫藥、釩鈦鋼鐵等9類總部經濟;建設農產品、大型醫藥等6個物流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