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川西民族地區實現小康,四川才能最終實現全面小康。
川西51個民族縣域經濟的大發展,牽動著中央和省市的心。2013年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飛抵海拔4200多米的甘孜州康定貢嘎機場,旋即到各民族村調研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帳篷新生活行動。喻正聲強調,藏區的發展重在基礎設施的改善、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和農牧民收入的增加,要特別重視解決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2年11月24日,剛到四川履新不久的省委書記王東明就急迫地前往“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阿壩州汶川調研,強調要突出抓好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三件大事,推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
各級黨政的關懷,給四川民族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新一輪發展已經起步,可以預見,四川51縣民族經濟又將進入一個勃發期。
攀西試驗開啟民族地區資源開發新模式
橫斷山脈是中國的一條礦脈,它不僅僅是青藏高原隆起衍生出的一個地質奇觀,更是中國的資源寶庫。
川西民族地區,其經濟的核心地帶便聚集在橫斷山脈間,其山谷間形成的平原地帶,便是民族經濟的核心區——安寧河谷平原。
中國首個國家級礦產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便分布于此。
攀枝花市全境,涼山州的西昌市、冕寧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以及雅安市的石棉縣和漢源縣,3市州11個縣市區,其中,9個縣為民族縣或享受民族縣待遇。
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富聚,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各種礦藏多達百種以上,不僅是中國的第二大稀土產區,還是世界最大的碲礦區。
同時,因從地勢的第一階梯到第二階梯形成的巨大落差,這里還是水利資源的富聚區,豐富的水電資源為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及動力源。
國家級試驗賦予攀西神圣使命,其任務就是要打破“資源開發魔咒”,試驗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一條資源開發與保護之路,一條強國與富民之路,探索出一條實現科技裂變與環境有效保護之路。
這是一條沒有先例可循的路,先行先試,創新驅動,科技聚力,大膽探索等成為攀西試驗的核心詞。
2013年7月4日,國家發改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召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首次部省聯席會議,標志著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正式啟動。
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提出,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把加強重大技術攻關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做好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把試驗區打造成為產業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生態環境好的戰略資源開發示范區。
會上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其實就是要改變礦產開發初級開發的方式,變深度開發;加強重大技術攻關就是要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變資源的初級加工為深度加上,改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落后開發方式。
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三大創新”是國家相關部委對試驗區的殷切希望,提出了試驗區的具體路徑,即“創新驅動”。
如今,通過創新驅動,攀西民族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已漸漸走出一條新路。
——人才聚力戰略正吸引全球頂尖的技術人才匯聚攀西,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和技術高地。
——工業園區戰略吸引技術和資金西進,礦產資源與工業園區嫁接,資源深加工、深度利用模式漸漸成形。
——暢達交通戰略讓攀西魅力更顯,雅西高速、西攀高速的建成通車,以及充分利用南絲綢之路聯通海外,長江經濟帶暢通水運,區位優勢將更為突出。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了解到,“資源地”和“工業園”互動發展的模式正給民族地區注入強勁發展動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如涼山州在加快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中,吸引優勢市場主體參與資源深度開發,推進“7+3”產業發展和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和高端應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打造百億、千億級產業集群,改變了以往資源開發企業與加工企業分離的“有資源無技術,有技術無資源”落后模式,形成一批優質企業和工業園區。目前,該州整合經久、太和、德昌工業園區共建釩鈦經開區,整合冕寧、德昌工業園區共建稀土科技產業園區,整合會理、會東有色資源共建有色產業園區,經濟綜合勢力得到很大提升,2013年,全州實現GDP1214億元,人均GDP達到26625元,居全省21個市州的第13位,民族地區躋身于優勢強州之列。
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長期關注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在多次的調研之后,形成數萬字的調研報告。調研認為,四川民族地區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要依托四川高載能工業區、安寧河流域等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促進優勢產業和生產要素的聚集,大力構建工業發展平臺,形成一批工業強縣,帶動民族地區工業發展;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把建立工業集中區與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調整結合起來,重點建設西昌、汶川和康瀘工業集中區,打造礦產資源開發航母;破除資源詛咒,把開發效益留在當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生態文化旅游迎來勃發期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學地理課本對橫斷山脈風光的描畫至今引人向往。從海拔1000米到4000米,河谷、湖泊、瀑布密集,形成獨特的河湖景觀,貢嘎山、海螺溝、四姑娘山、稻城亞丁、香格里拉、九寨天堂等聞名中外的人間美景莫不分布于此。
到2015年,四川省將基本建成旅游經濟強省,而旅游經濟強省的建設重點,便是廣袤的川西藏區。《四川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5個特色旅游經濟區,其中有3大經濟區分布于民族區,即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環貢嘎生態旅游區和亞丁香格里拉旅游區。
四川省旅游局局長郝康理說:“藏區發展目前已經進行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了藏區旅游推進辦,負責全省藏區旅游發展專門事務。
旅游業是四川藏區的戰略支柱產業,四川省委、省政府對藏區顯示出強大的決心與信心,省旅游局專門組織編制完成《四川藏區十五大旅游示范項目計劃書及開發建設指導意見》,目前各項目正全力推進當中。
2014年4月26日,在四川省藏區旅游工作會上,一個更為蓬勃的旅游發展計劃出臺,《四川藏區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美麗愿景備受各界關注:計劃到2016年,“把四川打造成世界級的自然遺產高原生態觀光、藏羌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為藏區主導產業和主體產業”。
“四川藏區步步精彩、處處是景,到2016年,重點打造完成8條精品旅游環線,把我省藏區建成自駕游的最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雄心勃勃地推出8條精品旅游環線:九寨溝—北方絲綢之路、川西北大草原(國家公園)、環貢嘎山國際精品旅游、大熊貓生態精品旅游、大香格里拉國際精品旅游、嘉絨風情美人谷、格薩爾故里與藏羌文化走廊和大美川藏(兩江環線)——它們覆蓋了甘孜、阿壩和涼山木里最成熟、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區域。
旅游專家表示,無論是盛名在外的九寨溝,還是無數人向往的香格里拉,或者是神秘的格薩爾文化,都是四川藏區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支撐,“用3年時間,集中打造旅游要素,完善8條線路上的配套設施,將極大提升四川藏區旅游承載力和接待能力。”
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川西民族地區的發展,牽動著四川各界的心。作為四川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四川省委、省政府對51縣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極為重視,為幫助四川藏區發展旅游業,四川省委“7+20”對口援藏工作要求,7個援藏市將在今年加大對藏區旅游業的項目、人才培訓、干部交流的支持力度,共同把四川藏區打造為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成為中國最美藏區。
瀘州是大香格里拉區域的稻城和鄉城的援助市,瀘州市副市長劉云說:“我們擬在5年內分別援助7700萬元和5500萬元在兩縣分別打造3個旅游基礎建設項目,計劃投入3100萬元發展特色觀光農業項目。”今年6月,瀘州機場開通直飛稻城亞丁的航班。
橫斷山脈隔斷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陸上交通的修建一直是各級黨府部門的難題。然而,四川并未止步,為發展藏區旅游,目光轉向空中走廊。2013年9月16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稻城亞丁機場正式通航,國航4215號航班118名旅客來到稻城,開啟旅游盛宴。2014年6月5日,紅原機場首航試飛成功,空客A319成功降落機場。可以預見,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機場開通。
根據計劃,2014年到2016年,四川藏區將構建以九黃、康定、稻城亞丁、紅原機場為核心,聯結“機場+精品旅游環線”的旅游交通路網和配套設施體系,增加九黃、康定、稻城亞丁、紅原等支線機場與成都、省外主要客源城市之間的航線航班。
此外,成蘭鐵路正全力推進,2018年就將通車,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今年8月也將開工,將結束川西北無鐵路歷史。
同時,高速公路建設也在積極展開。2014年4月20日,雅(安)康(定)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將結束甘孜無高速公路的歷史;汶(川)馬(爾康)高速公路相關籌備工作積極進行,有望年底開工。隨著交通設施的全力推進,必將極大地拓展民族地區的旅游空間和前景。
廣袤的若爾蓋草原成片的花海,鐵布風景區歡快跳躍,中國古羌城、九鼎山、疊溪-松坪溝、羌鄉古寨……一個個優美迷人的藏區秘境將展示在世人面前,高山湖泊、五彩海子、秋季彩林、高原草甸,這些都將構成美侖美奐的人間仙境,讓人留戀忘返。
川西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傾力推動下,正迎來勃發期。
高原農牧業迎來機遇
四川51縣,除分布于川西橫斷山脈區域帶之外,不少縣還處于青藏高原。在廣袤的高原區,分布著大量的高原草原,這是其最大的資源稟賦,是發展高原農牧業的天然牧場。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鄭長德教授認為,一個地區的稟賦及其結構在每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是給定的,并隨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它是動態的、變化的,是可以改變的。因而,隨著四川經濟社會的發展,川西高原農牧業這一特殊的資源稟賦正顯示著越來越大的價值,正逐漸吸引著更多的資本進入。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了解到,川西民族經濟區發揮高原自然優勢,加快發展馬鈴薯、優質蔬菜、特色水果、釀酒葡萄、青稞蕎麥、道地中藥材、牦牛、藏羊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木質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產業和林下資源綜合利用,還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引進、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培育規模化、專業化經營的家庭農(牧)場和專業大戶,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正顯示出越來越大的投資機會。
紅原縣抓住全省現代草原畜牧業試點示范縣的重大機遇,重點實施牧道、現代家庭示范牧場、牲畜暖棚、農民專業合作社、草原建設等項目,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禁牧476萬畝,草畜平衡獎勵643.15萬畝,牧民生產資料補助7662戶,牧草良種補貼19萬畝。
該縣還承接阿壩青藏高原牦牛產業園區,以牦牛產業化開發為主業。紅原牦牛乳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牦牛奶產品進行精深加工,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使奶源覆蓋了紅原各鄉鎮和阿壩周邊、若爾蓋縣部分鄉村,為藏區農牧業產業化道路開創了新的模式。
小金縣把農牧業放在發展的基礎地位,堅持產業化發展方向,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成綠色蔬菜、特色小水果、道地中藥材等基地9萬余畝,打造神溝九寨紅等涉農商標35個,打造沃日河流域現代農業億元產業區,目前已取得很好效果。
針對川西民族經濟的發展,四川縣域經濟學會的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調研,會長張成明就提出,要抓好農牧業,夯實縣域經濟的基礎。要改革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組織形式,同時在生產方式上要努力實現機械化、現代化,不斷提高品質,提高效益。
鄭長德教授主張,在民族經濟的發展中,政府應發揮主體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同時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這樣,川西獨特的資源稟賦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力量,從而凝聚越來越大的發展動力。
日前,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專項改革方案》。有專家分析認為,此方案的出臺,意味著四川農村和農業發展將掀起新一輪改革浪潮。作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體推進的3個試點省之一,方案明確提出:今年內全省183個縣(市、區)將全面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爭取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
可以預見,四川51縣農牧區自然資源經營權的確權也將受到關注,隨著確權制度的推進,民族地區將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