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走包容性綠色發展之路
在新階段,民族地區的發展除了繼續保持高速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外,必須轉變增長模式,使增長的結構基礎廣泛,使經濟中絕大部分勞動力有機會參與經濟增長并,從增長中獲得成比例的收益;增長對環境更友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實現“增長—減貧—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即:走包容性綠色發展之路。
包容性綠色增長還意味著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時,要確保自然資產繼續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服務。綠色發展要求主要有三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要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只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才能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資源開發要注意化解“資源詛咒”
很多民族地區資源豐富,但他們卻依舊貧窮。尤其是中央和央企對天然氣、石油等核心資源的壟斷開發,造成了對民族地區經濟的掠奪,水資源、電力資源開發等也存在明顯的央企壟斷和利益分配不公,集中體現為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這樣一來,利潤和稅收拿走了,污染、社會矛盾(如征地、移民和環境污染等)、高價生活(拉動項目區物價上漲)及貧窮卻留在了當地,這可能引發民族地區人民的心理失衡(即資源詛咒)。
在這方面,可讓民族地區享受到更多的資源紅利,例如大幅度提高資源補償標準,開征環境稅,以土地入股水電和礦產開發企業等,分享資源開發的長期紅利。
民族地區發展要從國家戰略層面謀劃
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不是認識縣情,而是了解政策,只有把民族地區縣域經濟放在全國和全省的發展戰略中來謀劃,才能獲得政策支點所在。四川民族地區是長江上游生態功能區,因此在這個區域投資項目,發展產業,就要首先考慮國家戰略對生態功能的控制,然后找準結合點,方能獲得支持。而在具體操作中,要充分闡述投入項目的高產出和高效益,以爭取國家或省上資金支持。
發展壯大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農牧民收入,因此,要爭取國家特殊政策扶持,堅持精準扶貧與連片扶貧并重,鼓勵發展生產,讓少數民族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有效推動中國西部與民族地區減貧
過去10年,中國的減貧模式與減貧效果,呈現出以下特點:貧困問題得到緩解,但減貧效果出現減緩現象;貧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區、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貧困同生活質量、生存環境、人力資本、財富之間的關系更明顯,形成惡性循環;貧困與人力資本積累缺失高度相關,形成“貧困陷阱”。在此基礎上,我國近10年來貧困標準的逐步提高過程,結合貧困標準,對貧困人口發生率做出了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發現減貧速度變慢現象,并將其解釋為“這是貧困人口向自然環境惡劣地區集中分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