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旭 劉路婷 王心怡

【摘 要】在整理前人社會創業理論基礎上,重點評析國外四種經典社會創業過程模型,提出了社會創業過程系統模型,為社會創業研究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商業模式;資源整合;環境影響
目前,關于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面對爭論我國人社部在2014年1月份提出了當前不會調整退休年齡。但是在就業壓力與養老壓力的雙重壓力下,相關部門還是對延長退休年齡的利與弊進行了重點探討。
一、社會創業的概念界定
1.社會創業的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在急劇轉型的過程中逐漸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狀態,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同公共產品供給短缺低效的矛盾。而資金來源的缺乏與不穩定使得第三部門發展艱難,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社會企業雖然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研究主題是十分符合我國發展和諧社會的需要的,因此,更加深刻地研究社會創業理論及實踐具有深遠的意義。
2.社會企業的特征
為便于研究,主要從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商業企業區別的角度,歸結社會企業的特征。
(1)商業模式獲利
首先,社會企業不同于非營利組織完全依賴外界捐助生存,它們往往具有自己的“造血功能”——運用商業模式獲取利潤以支持企業運轉,但他們的社會性即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遠多于商業企業,利潤不用于分紅而是投入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其次,不同于商業創業已在學術上產生許多“最佳實踐”,社會創業并不存在固定模式或核心商業模型。
(2)多樣資源整合
社會企業具有清晰的社會使命,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和改善社會福利狀況,其功能與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具有一致性,是連結政府調控和市場經濟的紐帶,所以能享受政府對公益的政策優惠;社會創業者自身也是影響社會創業成功的因素,一項重大的社會變革往往肇端于社會企業家的倡導,他們受使命感和創業激情驅使,全身心投入社會創業工作中,發揮已有的創業或行業經驗推廣創業活動;社會資源是社會創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因為社會企業往往具有一定的服務區域性,大多致力于改善作為社會創業基地的街區和社區的某些事業,甚至更廣泛的人群,如密爾德梅醫院服務對象是艾滋病患者,這樣的事業更能感召他人,建立相互信任關系,從而調動各種社會資源。
二、社會創業者概念的界定
1.社會創業者的定義
Bornstein認為社會創業者是“具有偉大思想的開拓者”。何巧云指出,社會創業者大多主要是善于使用商業規則來大規模的解決社會問題的人,他們獲得的利益用于幫助弱勢群體、促進社區的發展和投資自身的企業。[7]社會創業者到底具備怎樣的特質呢?一些學者從行為方式的角度闡述其特征:Roger L.認為社會創業者發現社會平衡雖然穩固但是存在不公平,從而提出新的方案來創造社會價值和新的穩固平衡,使原本被壓制的潛能得以釋放,進一步圍繞新建立的平衡模式來創造更穩定的生態系統,已確保社會有更好的未來。總之,社會創業始于社會發展不平衡,在社會轉型中,社會創業者運用前瞻性的眼光將社會問題識別為可開拓的機會,不斷學習和創新,發掘有限資源并合理配置,通過社會創業的途徑達到自我實現,持續創造社會價值。
2.個人特質對社會創業行為的影響
社會創業者與企業創業者之間存在有很多的相似點:首先,他們都有很強的改變周圍環境的欲望,擅長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擁有超強的對不確定和風險的忍耐力;其次,他們的行為選擇不會被初始資源的稀缺而束縛,且他們往往能達成他們自己所能想到的結果。兩者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區別:社會創業者最終目的不是追求私利,而是為了他們的目標群體服務,而企業創業者的最終目的是他們本身的經濟利益。
不難發現一個普通人或商業創業者成為社會創業者的必要因素有二:才能;意愿。才能包括審時度勢的眼光,積極開拓的精神,從容的管理才能,深刻的個人魅力等。才能是一個人成為創業者的基礎要素,因為創業者要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深入挖掘冰山資源,日常管理也面對不間斷的競爭,解決問題,承受壓力。然而企業創業者為何沒成為社會創業者?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創業者的初衷是高度利己的,而社會創業者是高度利他的。例如,二者同樣具有識別機會的犀利眼光,但商業創業者看到的是商業利益,社會創業者看到的是社會寬容。
三、國外經典社會創業過程模型評介
1.社會創業意向形成過程模型
Mair和Noboa從創業意向形成的視角探索社會創業的一般流程。在此模型中, 社會創業者的創業意向受其自身認知的創業愿望和可行性影響。創業愿望是指社會創業者希望實施社會創業行動的意愿,創業可行性是指社會創業者認為成功創辦社會事業的可能性。社會創業者的創業愿望認知受其感情和認知態度的影響, 而認知的創業可行性則受制于他的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等使能因素。這一模型認為個人因素是社會創業意向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個人的創業愿望和對創業可行性的認知是基于社會環境的。雖然模型中引入了“社會支持”這一因素,但也僅從社會環境的有利方面闡述其對社會創業意向形成的支撐。從社會創業實踐和理論的發展看,社會創業者體會到社會轉型中的使命感,其社會創業意向的形成不僅囿于“社會支持”,也受到了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和社會資源匱乏的激勵。總之,社會創業意向形成模型雖詳細模擬了個人因素對創業意向形成的影響過程,卻忽視了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2.社會創業機會發展二階段模型
Guclu將社會創業機會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社會創業者形成有成功希望的創意;二是社會創業者將有成功希望的創意發展成為有吸引力的機會。單純的想法不是機會,如果創意能通過可行的操作付諸實施,才是機會。從創意到機會的轉換過程并不是黑箱,其中的運作環境和具體的行動措施可被感知。作為從機會角度分析社會創業過程的模型,此模型的完整性還在于:在創意產生和機會形成階段,社會環境這一要素均被納入體系中。社會環境的變化是社會創業產生的外部動力,對于社會創業過程的分析顯得格外重要。
3.基于機會識別和評估的社會創業過程模型
Robinson認為,社會創業機會嵌入特定的社會結構中,而社會結構受到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制度因素(如經濟、社會關系、制度和文化等)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成員因其所處的社會結構不同,面臨不同的進入壁壘。這一結論表明社會創業實踐廣泛植根于社會環境,社會創業者感知到甚或未感知的社會因素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創業實踐。Robinson運用商業計劃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從認知和戰略維度建立模型。此模型以創業者在不同階段對機會的處理來描述社會創業過程:創業者須先探索、識別機會,不斷打破進入壁壘把握機會,最后運用合理的戰略將機會變為可能。這一模型從宏觀層面解釋了社會創業過程,體現在對社會結構及其派生進入壁壘的引入,也體現在進入市場戰略的引入而非專注于具體的策略。但此模型對于影響機會識別的社會需求及個人經歷、機會追求的具體手段未涉及。
4.社會創業三階段過程模型
Dees和Emerson建立的社會創業三階段過程模型主要從社會創業意向確定后的運營管理方面模擬社會創業過程,通過引入過渡階段的團隊建立、變革階段的組織優化和穩定階段的實際運作描述社會企業或組織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但焦豪等指出,這一模型并未對社會創業者如何在三個階段間角色轉換提出建設性建議。此外,筆者認為社會創業是創業者在特定社會環境中進行機會識別、進而機會追求、再持續運營的一個連續性進程,此模型未將以上階段納入描述。
四、社會創業過程的系統模型
在參見前人的社會創業過程模型基礎上,提出社會創業系統模型,包括環境和創業過程兩部分。
首先,環境對于社會創業過程的影響是從一而終的,Giddens的結構理論認為社會創業者與環境是互動的。一方面,社會創業者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試圖通過重新配置資源來改變社會制度;另一方面,社會創業活動對于社會結構具有反作用,社會創業活動不斷改變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又促使社會創業者不斷調整思路,完善創業活動。對于環境的分析,應包括制度、經濟、社會、技術四維度,環境與社會創業活動之間形成動態平衡。
社會創業者受環境影響,個人特質受到激發,對社會創業產生一定的認知愿望,希望通過自身創業行動改善社會問題,同時環境的變革使社會產生相應需求,潛在的社會創業者受到創業愿望和認知可行性的影響產生創業意向,這與社會創業意向形成過程模型剝離情境變量因素影響只考慮個人因素對社會創業意向形成的影響不同。
社會創業是個逐步發現機會并排除障礙的過程,由于不同環境因素的影響,社會創業者的創業行為遇到不同的進入壁壘,正如基于機會識別和評估的社會創業過程模型所描述的:為了識別、評估和探索創業機會,社會創業者必須從認知角度探索依存于獨特社會制度因素的社會創業機會。
在機會的評估與開發階段,需要確定的是保證企業日后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以及相應的資源整合方式。在機會追求階段,社會創業者須擁有獻身精神,增強團隊建設,運用正確的戰略克服進入壁壘,通過決策、運作和互動增強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使企業運營趨于穩定。社會企業不是孤立的存在,市場接受度反映了企業經營的成敗,在進入市場之后要及時實施階段性評估、反饋,調整、完善運作模式和資源整合等,以保證社會創業過程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莉,李華晶,王秀峰.社會創業研究綜述,現代商貿工業,2012(15):12-13
[2]伯恩斯坦著,吳士宏譯.如何改變世界,2006:13
[3]何巧云.國內外社會創業者概念與發展實踐述評[J].改革與戰略,2009,(01):216-219
[4]焦豪.國外經典社會創業過程模型評介與創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03)
[5]陳勁.社會創業與社會創業者的概念界定與研究視角探討[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