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榮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接觸認識世界需要借助相應的事物。因此,在幼兒園中進行實物材料的投放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踐操作層面來看,很多材料不能做到常換常新,已經失去了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作用;還有的活動材料單調乏味,不能滿足幼兒的內在需求,無法將活動開展得深入有效。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相應的主題活動,投放不同的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需求的幼兒。
一、遵循活動目標,投放材料要具探索性
材料科學有序的投放能夠為幼兒的活動給予重要的支撐,提供有效的服務。幼兒活動區域中的材料投放不是率性而為的,而要根據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實際能力以及發展趨勢進行有目的的投放。鑒于此,教師在區域中進行活動材料投放中應該具備一定的探索價值,能夠讓幼兒積極動手,開動腦筋,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得幼兒在材料的玩耍操作中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與提升。
如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內在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探索興趣的激發,我在幼兒活動區域中投放了很多實踐性強且具有探索價值的實物,讓幼兒在自主活動時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一次探究水的張力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乒乓球、小木板以及少量水源。我把球裁剪成花瓣形,并在木板上灑上一些清水,將裁剪成的“花瓣”放在沾水的木板上,讓幼兒嘗試上下左后地旋轉木板,他們發現花瓣自動旋轉并打開。
整個活動中,幼兒不僅發現了自然現象,而且引發了幼兒的思考:為什么會自動旋轉?這跟水有著怎樣的關系?就這樣,幼兒通過自主實踐、觀察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幼兒的思考興趣,促進了幼兒的探索欲望。
二、尊重個體差異,投放材料要富有層次性
每個生命個體都有著不同的生命質態,他們的經驗能力、知識水平以及相應的興趣愛好都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尤其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和心智的不斷成熟,他們的愛好特點都會隨之而提升發展。鑒于此,活動區域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依據幼兒本身的能力特點、興趣愛好進行合理化的預設和安排,特別是要充分考慮幼兒發展中的變化,從而投放與幼兒發展相適應的材料,才能不斷滿足幼兒的發展和內心訴求。
如在益智區域,我們根據幼兒不同的能力水平投放了10以內的卡片計算方式,從而幫助幼兒進行計算方面的操作訓練,并在器材中投放了其他輔助性素材,比如圓片等。這樣,不同層次的幼兒會根據自身能力的不同選擇自己適應的內容進行訓練。在自主實踐中,能力相對薄弱的幼兒面對兩面色彩迥異的圓片,以自己的方法進行演算;能力居中的幼兒從色彩以及大小的不同特質進行計算;能力較強的幼兒則對五彩繽紛、大小各異的圓片更感興趣。
通過不同層次的設置,給予了幼兒自主選擇的空間,各種層次不同、維度不同的幼兒都能通過投放的材料選擇適合自我的訓練項目,從而有效促進了幼兒內在能力的提升。
三、結合主題需要,投放材料要具有適切性
構建主義的研究成果表明:幼兒的信息獲取,必須要通過幼兒自身身體力行的實踐才能達成。而每一個主題都必須是以幼兒的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為線索進行開展,其效益也將在幼兒兩種活動的交融互助下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開設相應的主題活動時,要在考慮兩種活動互動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幼兒與家長的參與激情,并促成其成為資料投放的提供者,從而促進活動主題的不斷深入和豐富,提升幼兒的內在能力。
如在教學我們曾經開展過的“神奇一線”主題活動,在活動初我們就與眾多家長取得了聯系,將活動的目的與初衷與家長進行交流,在取得家長認同的基礎上提供各種類型的“線”,電線、絨線、絲線等不一而足,并配之以燈泡和電池等輔助性活動材料。在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如何才能讓燈泡發亮。幼兒在活動中反復嘗試,在家長、老師的輔導、點撥下形成了感性認識,選擇的材料與連接線路的方法,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正是由于整個主題活動與家長進行了溝通,并在實踐中進行了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從而促進了整個活動的精彩與實效。
四、緊扣生活實際,投放材料要具有針對性
很多時候材料的投放并不是純粹的預設項目,而要根據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經歷進行適時地投放。這種隨機生成的教育內容對于幼兒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根據幼兒這一特定時期的心理特點,他們總是對現場臨時生成的問題更加具有熱情。因此,材料的投放,教師可以根據當下發生的情況以及幼兒遭遇的問題進行臨時性的調整,以滿足幼兒的內在好奇心理。
如在一次冬天里遇到雨夾雪的天氣,幼兒園里有些積水,而從空中飄落的雪花飄到水中就消失不見了,這一現象引起了班里幾個機靈鬼的注意,紛紛向我求援。我意識到這是對幼兒進行實踐溶解現象的契機。于是,我及時在科學區域投放了砂糖、石頭、感冒沖劑、毛豆和水。幼兒見到這些材料,就已經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實踐操作。通過觀察,幼兒依據自身的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基本能夠辨別哪些可以溶解在水分中。
教師對材料的投放并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根據幼兒在生活中的發現和意蘊進行了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使幼兒的熱情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契合了幼兒的能力發展。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