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宏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統籌處理好這五者的關系,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的總目標,也是本屆政府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執政思路。而當前,面對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同時為防止房地產風險加劇引發相關風險連鎖反應,“穩增長”和“防風險”壓力顯著增加。
5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環比下降0.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0%,環比下降0.2%。CPI、PPI的同步下滑,顯示當前我國需求依然疲弱。
在這種情況下,最高領導層多次表態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更加重視經濟中長期的健康發展。為此,中央政府數次推出被業界視為“微刺激”的穩增長措施。5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微刺激”符合當前經濟形勢,是宏觀調控政策的預調微調。這被視為官方首次肯定宏觀調控“微刺激”。
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宏觀政策調控如何既要讓經濟增長保持較高水平,又要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更為體現決策層的管理經驗和執政智慧。
4月以來,中央政府已出臺一系列定向“組合拳”。國務院在宣布對小微企業減免所得稅、加大鐵路投資以及棚戶區改造力度、啟動一批能源重大項目之后,還宣布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啟動80項基礎設施類投資項目。而在5月14日,則進一步部署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擴大“營改增”試點到服務業全領域及支持外貿穩定增長。中國似乎進入利好政策密集發布期。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稱,近期出臺的適度刺激政策具有四個重要特征:效率兼容、民生兼容、改革兼容、轉型兼容。這種政策的效果與之前的“4萬億”刺激大為不同,“過往的強刺激政策,往往表現為量級上的龐大與投資方向的簡單粗放,而留下的后遺癥,諸如產能問題的加劇、債務風險的累積,則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化。”
新一屆政府“穩增長”措施中體現出鮮明的“雙軌制”特征,財達證券宏觀分析師宣宇表示。一方面,加快相關投資力度和資金撥付,形成“穩增長”的拉力;另一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微觀放活,擴大中小微企業減稅等扶持力度,增強企業和經濟內生動能,是長效措施,培育后勁。
其中,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關鍵一招,承擔著“調節器”的作用。諸如城市軌交、管網建設、智慧城市、中西部鐵路建設等新興基建項目投資可謂有的放矢,“向調結構要動力”的政策取向十分明顯。經濟學家張五常在評價政府萬億投資中直指要害,政府投資的好壞并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投資的計劃性,有沒有精打細作投資的市場回報率。顯然,本屆政府的改革舉措貫穿穩增長始終,亦成為“微刺激”政策的基石。
實際上,2013年7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于當時中國宏觀經濟的形勢已經作出了如下判斷,即“我國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要發揮調結構、促改革對穩增長的積極作用”。并頒布了三項政策:暫免征收小微企業營業稅和增值稅;減少出口企業負擔;籌措資金加快鐵路建設。會議的第二天,英國《金融時報》就將中國政府的上述措施概括為“微刺激”,以區別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上發文,深入總結了去年以來經濟社會改革的寶貴經驗,全面完整地闡述了他的改革觀。文章提及,去年初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運行態勢,“中國政府依靠改革不僅避免經濟出現硬著陸,而且也保持了穩中向好的趨勢。如果不是用改革的辦法,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僅去年的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而且今后幾年的日子也許會更難過。”
宏觀經濟數據低于社會普遍預期,讓市場“經濟下滑——政策加碼”的慣性思維再度活躍。特別是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7.3%,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這是自2001年12月以來的最低增速。
但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劉培林稱,“新常態”可能會有幾方面的特點:增長速度可能會比過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與全球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較高水平;推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將轉向主要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多元的創新;經濟結構也將會發生新的變化,比如,服務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投資的比重會達到峰值并緩慢降低。
對此,政府高層亦明確表態,強調重視經濟中長期的健康發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合理回歸,也是結構再平衡的結果。中國將通過放松管制、推進稅制改革、深化服務業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和社保體制改革等提高經濟的潛在增速、質量和可持續性。而對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呼聲,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表示,貨幣政策將保持定力,短期內不會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
這也意味著領導層的經濟調控思路的變化。分析人士認為,這體現為中央開始容忍較低的增速和追求更高效的增長,著力提升企業對經濟增速放緩的適應能力。同時,前段時期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在執行效率上可能較過去有所減慢,但持續性卻更為增強。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也表示,政策傳導會有一個生效作用期,外界需要靜待經濟自身增長和政策配合的效用發揮。
對于下一步政策調整的重點,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指出,房地產是最大下行風險。“如果銷售面積和新開工面積進一步下滑,我們認為將可能會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放松目前的限購政策,中央政府也可能將會開始考慮降低目前較高的房貸首付要求。”汪濤稱。
是近年來重要的經濟術語,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后經濟恢復得緩慢而痛苦的過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也呈現出“新常態”——經過30余年接近10%的平均增長,目前正轉向結構性減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