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宏
5 月18日,第十六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以下簡稱“海交會”)在福建福州開幕,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余名客商參展。與以往相比,本屆海交會突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題,通過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市長(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推動福州、福建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通有無、務實合作。
當前,福州正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開啟“海上福州”、“藍色硅谷”建設的新航程。“這些都為振興海上絲綢之路打牢了基礎、注入了生機、增添了無窮的動力。”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岳表示。
“古代,福州參與創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輝煌,引領城市走向了海洋、融入了世界;今天,福州正加快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努力為再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出積極貢獻。”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市長(高峰)論壇上,楊岳如是說。
作為本屆海交會的重頭戲,高峰論壇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來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內相關城市的主要官員與會,就互聯互通、金融與投資、產業合作等方面的議題進行磋商,達成共識,以此凝聚海內外共同智慧,打造一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機制。
至于如何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福州市市長楊益民表示,福州首先要構建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將自身建設成中國內陸與東盟間互相輸送的門戶。其次是加強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福州已經爭取到東盟海產品交易所,要以海洋經濟為突破口,聯合東盟國家、城市,一起將項目做大做強,同時探討建立產業園區等。再次健全與東盟國家合作交流的常態機制,積極參加東盟的各項經貿活動,同時也邀請他們到福州,加強經濟交流。
據了解,依托作為全國十大樞紐港之一的福州港,福州對外經貿合作已邁向“深水區”,特別是在加強與東盟、中東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數據顯示,2013年,福州與東盟、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超過64億美元,占同期全市外貿總額的20.5%。
另據了解,海交會期間,福州市政府、中非發展基金與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合作推動設立預計總規模1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該基金將通過市場化運作,支持福州市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打造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城市。
對臺交流,福州有先天優勢——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
從1984年引進落地第一家臺資企業,1989年設立臺商投資區,2012年臺商投資區擴區獲批,30年來,福州憑借獨特的地緣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前來投資,榕臺經貿關系日益密切。
通過海交會等招商引資活動,福州開放的路越走越寬、發展的步伐越邁越大,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是最好的佐證,福州全市在海交會上累計簽約外資項目4722項,利用外資335億多美元,引進落地的冠捷電子、中華映管、東南汽車等一批重大項目至今仍是福州引以為豪的領軍企業,為福州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帶動和促進了海峽兩岸經貿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
當前,榕臺都面臨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就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所有大國崛起,都經歷了從“綠洲經濟”到“江河經濟”,再歷經“路橋經濟”,最后發展到“海洋經濟”的過程。“下一步,中國要和平崛起,必須要有一個大的戰略,這就是海洋經濟。”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體需要通過經濟整合海交會資源,打開臺海兩岸聯系的橋梁,而這正是福州、福建的優勢。特別是福州作為福建全省的整合點,可以有效地將海西地區、平潭地區等福建所有的經濟區整合起來,以福建全省作為起點,福州下一步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楊岳也表示,福州將以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以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等為載體,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開放戰略,發展開放型經濟,努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在對接臺灣、聯通東盟、輻射內陸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