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軍
翻檢1979年以來中組部及各地有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相關文件就會發現,這些“文本規定”雖然突出了經濟工作,但也都強調了“兩手抓”和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要求。特別是2006年中組部下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在考核內容、擴大民主及嚴密考核程序等方面提出了諸多新要求。令人遺憾的是,實際運行的政績考核工作與制度設計初衷相去甚遠,“唯GDP”傾向和考核失真等問題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政績觀和偏重于經濟指標的考評體系互為因果,形成了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如果瀏覽近些年市、縣黨政主要領導的講話,可以看到,“突破”“趕超”“跨越”“騰飛”“升位”“翻番”“彎道超車”等詞匯最為常見,對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這幾項大指標尤其看重。在各種主題學習教育活動中,欠發達地區的領導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思想不夠解放,缺乏跨越發展雄心”列為主要差距;而在整改措施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取得新突破”的口號往往格外顯眼。一些媒體片面地宣傳GDP“晉級升位”的典型,甚至高調推崇“摒棄‘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舊觀念,樹立‘干多大事就能籌集到多少錢的新思維”。在2006年中組部關于政績考評的新辦法出臺后,盡管各地的考評內容都增加了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指標,但在分值權重上依然向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傾斜。
普遍實行的計分制使“可測度性”偏高的當期經濟增長指標決定著考評結果,而難以測度的社會發展和社會評價指標則成了陪襯。2007年,某省H市對所屬縣(市、區)進行考評時確定了31項指標,分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社會評價三大類。考評結果是:經濟發展部分,最高得分與最低得分相差22.45分;社會發展部分,6個參評單位均為滿分,分差為0;社會評價部分,分差只有3.1分。該省J市的考評結果顯示:GDP分差7.85分,財政收入分差51分,稅收分差7.17分,進出口和招商引資分差6.14分,固定資產投資分差11.9分,而基礎教育、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這幾項的分差總和只有2.7分。Y市是個煤城,因煤炭走俏使主要經濟指標超常增長,被考評的下屬縣區最高得分為230分(滿分100分),最低得分為114分,差距超過了一倍。其中,GDP分差12.5分,財政收入分差66.3分,招商引資分差9.8分。社會發展等指標的分差很小,很多項目是零分差。由此不難預測,即使按中組部的新規定,將涉及社會發展和民生指標的權重提高一倍以上,仍然難以改變“幾項經濟指標定乾坤”的局面。
偏重于對上負責的領導體制和部門“執考”的考評機制疊加在一起,強化著上級對下級的政治壓力,助長了迎考中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某省2005年確定的考核指標為31項,2007年增加到51項。市對縣、縣對鄉的考核,一般都設計了30多項指標;執評單位包括紀檢、組織、宣傳、統計、財政、經貿、教育、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等20多個部門,有的地方多達30個部門。對于有些考評項目,執評單位又做了進一步分解,細化出若干子項目,分數最少的只有0.5分。由于很多工作既沒有法定的統計數據,又難以通過走馬觀花式的檢查驗收分出高低,所以只能用“是否發了文件、是否有圖板上墻”之類的條件來評定分數。為強化考核力度,有的地方一年要簽訂幾十份責任狀。每到年底,各地都要大做“補課升級”“突擊迎檢”之類的表面文章,還要熱情招待考評檢查團、組。沒有列入法定統計范圍的很多數據,則普遍存在隨意編造、虛報浮夸的問題;即便是法定數據,也難逃“長官意志”的左右。凡此種種,不但使很多考評方法流于形式,也使考評結果不同程度地失真走樣,并且增加了工作成本,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