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順陽 田大利
不穩定型心絞痛容易發展為心肌梗死從而增加患者的猝死率。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有效治療有助于減少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本文選擇本院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觀察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聯合治療對此類換血液流變學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8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上述患者均同意參與本實驗并遵醫囑治療。排除對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有使用禁忌患者。上述患者根據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齡47~76歲, 平均年齡56.9歲;平均病程5.3年。對照組患者40例, 男23例,女17例, 年齡45~74歲, 平均年齡57.3歲;平均病程5.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抗心絞痛治療(給予硝酸酯類藥物等), 同時給予其他對癥處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處理, 觀察組患者同時給予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其中曲美他嗪口服20 mg/次, 3次/d, 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
1.3 療效評定和觀察指標 對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定, 患者在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超過80%以上,評定為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 硝酸甘油用量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 評定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硝酸甘油用量并沒有減少, 病情加重, 療效評定為無效。檢測兩種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測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療效評定后總有效率為95.0%(顯效29例、有效9例及無效2例);對照組療效評定后總有效率為75.0%(顯效22例、有效例8及無效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 觀察組治療前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分別與對照組治療前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對照組治療后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s, mPa·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s, mPa·s)
注: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P>0.05;治療后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P<0.05
血流變指標 治療組(39例) 對照組(35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黏度 5.08±0.17 3.90±0.08 4.91±0.12 4.11±0.11血漿黏度 1.65±0.23 0.91±0.17 1.62±0.14 1.00±0.27
研究表明,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存在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 患者的血液黏滯度異常。而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突然發作主要是冠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的斑塊發生破裂、出血以及血小板活化而黏附聚集, 從而導致冠脈血管進一步阻塞, 心肌缺血加重。在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治療中, 改善患者血液黏滯度以及預防血栓形成有助于提高此類患者治療效果[1]。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降脂效果, 同時還有抗炎以及抗凝及降低血液黏滯性作用, 有助于改善缺血心肌的心肌功能, 改善患者的血液黏滯度[2]。曲美他嗪能夠改善心肌能量代謝, 改善缺血心肌細胞功能, 改善心肌細胞功能[3]。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說明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能夠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效果, 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值得借鑒。
[1]靳彤.冠心病心絞痛的藥物治療概況.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26(2):166-167.
[2]葉廣寧, 歐家滿, 黃萬里.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血脂的影響.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33(3):313-314.
[3]劉文芳, 李靜, 馬長生.國產鹽酸曲美他嗪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12, 40(12):104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