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產后出血是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 屬于一種分娩期較為嚴重的并發癥, 目前在我國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發病率為分娩數量2%~3%。宮縮乏力屬于產后出血較為常見的一種重要因素, 臨床中預防治療此癥狀時往往應用上縮宮素、米索前列醇等, 但是其效果并未達到較為理想化, 而且在手術過程中, 如出現盲目等待, 往往會使得患者發生不可逆轉性休克癥狀, 使得并發癥發生臨床明顯上升, 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研究資料顯示, 欣母沛對于子宮肌層產生直接性作用, 可以提高子宮肌肉收縮水平,于胎盤處充分發揮止血效果[1]。本文選取76例宮縮乏力,存在出血高危因素產婦, 分析比較欣母沛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76例宮縮乏力, 存在出血高危因素產婦, 均存在剖宮產指征。年齡22~38歲, 平均年齡(27.6±2.3)歲, 孕周33~43周, 平均孕周(38.5±1.6)周。其中15例產婦羊水過多, 8例發生多胎妊娠, 12例出現前置胎盤癥狀, 14例存在巨大兒癥狀, 29例宮縮乏力。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異常癥狀等基礎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應用欣母沛治療, 當分娩完成后及時往子宮體注射欣母沛250 g;對照組則往子宮體注射縮宮素20 U, 且用20 U加至液體內進行靜脈滴注。分析對比兩種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手術時間、血紅蛋白改變值、不良反應發生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術后24 h出血量比較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見表1。研究組患者產后出血癥狀發生率為10.5%(4/38), 對照組則為23.7%(9/3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b降低至為(2.1±0.7)g/L, 對照組則為(1.3±0.5)g/L,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中不良反應率10.5%(4/10), 其中3例患者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 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 1例高血壓;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2%(5/38), 患者均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 兩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種患者出血情況對比( -x±s)
有研究資料顯示[2], 欣母沛臨床應用中作用機制主要為欣母沛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可以用作效果較為明顯的Ca2+載體, 可以提高有效Ca2+通過細胞膜總返流量, 且可以提高肌質網中Ca2+釋放水平, 由此增加細胞內Ca2+總量;而且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夠對腺苷酸環化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 由此降低cAMP產生, 使得肌質網膜蛋白磷酸化遭受阻滯作用, 防止與Ca2+相結合, 因此可以增加細胞質中Ca2+濃度, 有效提高肌原纖維收縮功能, 而且能夠刺激縫隙連接變化產生, 導致平滑肌出現收縮現象。經此作用變化, 欣母沛可以提高子宮收縮功能, 受到止血和預防出血效果較為明顯, 有效防治頑固性產后出血癥狀。
經本文研究顯示, 研究組產婦應用欣母沛注射液后, 效果較為明顯, 有效減少術中和術后出血量。出現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癥狀發生的患者立即予以欣母沛, 能夠促使子宮體及子宮下段發生收縮, 由此可以使得促宮腔開放性血竇及血管快速發生閉合現象[3], 因此而實現止血效果, 所以能夠在臨床中對由于子宮收縮乏力而引發的產后出血癥, 且對于高危患者, 能夠直接性用作預防性藥劑。欣母沛會對人體胃腸道的平滑肌產生較大刺激作業, 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應用到終止妊娠或產后施予時, 會導致嘔吐、腹瀉等臨床不良反應癥狀產生。哮喘、高血壓、心血管病、肝腎疾病、貧血、糖尿病或癲癇病史患者需謹慎應用此藥物。與其他類型縮宮劑相同, 欣母沛需在瘢痕子宮內謹慎應用。經本文研究顯示,欣母沛可以減少術后出血發生率, 降低產婦手術過程中及術后出血量,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因此可知, 欣母沛這種前列腺素的衍生物, 在發揮鈣離子載體作用時, 有效阻滯腺苷酸環化酶, 使得子宮強出現顯著收縮作用, 而且確保子宮能夠進行協調收縮性, 及關閉血竇, 進行良好止血出。
綜上所述, 欣母沛的使用可滿意地控制出血, 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產后出血。
[1]袁力.兩種不同方法應用欣母沛預防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13):5115.
[2]安建軍.欣母沛與巧特欣預防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5):764.
[3]李嘉蔚.欣母沛預防產后出血300例臨床觀察.中國婦幼保健,2010, 25(1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