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本次研究病例來源于本院近年來收治行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150例, 分別給予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等, 探討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150例, 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臨床確診,并排除既往心臟手術史, 凝血功能障礙及肝素過敏者。入選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5例)和低分子肝素組(7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4例, 女31例, 年齡40~81歲, 平均年齡(53.72±6.30)歲, 依據紐約心臟學會心功能分級標準, II級33例, III級42例;低分子肝素組患者中男42例, 女33例,年齡41~82歲, 平均年齡(53.84±6.32)歲, 依據紐約心臟學會心功能分級標準, II級36例, III級3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冠心病對癥干預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前給予普通肝素2000U靜脈滴注, 術中追加120 U/kg;低分子肝素組患者術前給予低分子肝素1 mg/kg應用48 h以上, 并于最終次皮下注射后8 h內行介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隨訪1~2年, 觀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包括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腦卒中;②記錄股動脈穿刺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分析軟件選擇Epidata3.02和SPSS15.0,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低分子肝素組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腦卒中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
2.2 兩組患者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分別為(27.45±6.20)min, 18.67%(14/75);低分子肝素組患者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分別為(20.17±5.33)min, 4.00%(3/75);低分子肝素組患者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介入手術屬于一種創傷性診療手段, 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冠心病治療中;但介入治療后血栓出現的風險提高已被明確證實, 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及臨床療效[1,2]。冠心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溶栓抗凝效果與介入治療預后改善密切相關[3]。流行病學研究顯示, 冠心病介入術后 24 h血栓出現率接近1.0%, 且術后 1 年血栓性疾病死亡率高達15%~20%。
低分子肝素是經普通肝素降解后產物, 分子量一般低于5500Da, 但仍保留具備可被抗凝血酶Ⅲ識別得五聚糖片段,Xa因子抑制作用明顯。相較于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具有以下優勢:①抗凝強度較普通肝素增強 3~4 倍, 凝血酶合成抑制效果強于活性抑制;②低分子量不易被細胞外受體結合或代謝, 血漿半衰期明顯延長;③有助于降低內皮細胞NO、內皮素分泌水平, 抑制氧自由基對內皮細胞損傷。
本次研究結果中, 低分子肝素組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發生率軍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提示低分子肝素在降低心臟介入術后不良時間發生率方面具有優勢;低分子肝素組患者股動脈穿刺平均止血時間和局部血腫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說明與普通肝素相比, 低分子肝素在減少穿刺血腫, 加快止血方面具有優勢;而兩組患者腦卒中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與既往研究不符, 可能與樣本例數較少和個體差異有關。
綜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相較于普通肝素可有效降低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穿刺血腫發生風險,減少穿刺出血時間,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梁濱.低分子肝素在冠卜病介入治療中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11):135.
[2]劉澤霖, 賀石林, 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 2010:61-70.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2, 30(4):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