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泓
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 對于早期的宮頸癌患者, 手術治療時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然而對于部分病情較重、腫瘤較大的患者, 在手術治療之后還應給與放射治療。腔內后裝放療是最為常見的放射療法, 但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多[1]。為探討更為優異的放射治療方案, 降低宮頸癌患者放射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 現以本院患者為對象分組,對其實行常規放療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探討其優劣,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病例來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之間于本院進行治療的宮頸癌患者共100例, 患者年齡在25~52歲之間, 平均年齡45.9歲, 對其進行病理切片診斷均確認為宮頸癌患者, 多數患者腫瘤病例分型為鱗癌, 少數為腺癌, 腫瘤形態包括糜爛性、菜花型、潰瘍空洞型及結節浸潤型等。隨機將上述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個組別,每組患者50例, 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的體外放射治療,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基礎上給予盆腔內后裝放射治療, 于全盆照射中央放置鉛板以保護直腸和膀胱, 以宮頸病灶及周圍組織為照射范圍, 1次/周給予6 Gy劑量的照射, 總劑量控制在30 Gy左右。研究組患者則給予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依據CT掃描情況定位放射靶區, 并根據直腸、膀胱充盈程度確定照射方式, 按照2 Gy/次, 1次/d, 5次/周的方式進行照射, 將總劑量控制在26~35 Gy之間[2]。
1.3 療效標準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若病灶消失, 未見復發, 視為完全緩解;病灶體積減少超過1/2, 且未見回復, 視為部分緩解;若腫瘤體積減少幅度在1/4~1/2之間, 未見新病灶, 視為好轉;若病灶增減幅度未超過1/4, 未見新病灶, 視為穩定;若治療后, 病灶體積增大超過1/4或出現新病灶, 視為病情進展。前三種評定視為治療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該次研究結果數據均采用 Excel 數據庫整理且所有統計數據全部在SPSS19.0統計學軟件上予以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兩組患者均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0%和96.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均有部分患者發生不良反應, 發生率分別為84.0%和44.0%,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是宮頸癌治療的主要方法, 前者一般僅適合與早期患者, 放射治療則在早晚期患者中都可以充分運用, 更為廣泛。傳統放療, 即體外放射治療配合腔內后裝放療由于較大年齡患者陰道閉鎖、腫瘤體積大等因素受到極大限制, 使放射位置的固定和放射劑量的把握無法得到準確控制, 這也是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原因[3]。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則采用三維空間定位, 非共面多方面的進行放射, 可精準控制放射把位和劑量, 有效防止正常組織的放射傷害, 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與傳統放療均可達到較好治療效果, 但前者不良反應更少, 優勢顯著, 更為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1]宋慧勝, 陳龍華, 馮正富, 等.宮頸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與常規放射治療臨床觀察.西部醫學, 2011, 23(5):838-841.
[2]王尚禮, 史增祥.調強放射治療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療效比較.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19):93-94.
[3]黃松華.宮頸癌根治術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89例臨床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