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異丙酚是一種非巴比妥類的速效短效的靜脈全麻藥, 可反復間斷或連續給藥而無藥物蓄積作用, 因而可控性強, 有不良反應少, 起效快, 半衰期短等優點, 但鎮痛作用較弱。是當前臨床較為普遍應用的麻醉誘導、麻醉維持的快速、短效靜脈麻醉藥[1]。氯胺酮, 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及交感興奮作用的特點, 但鎮靜效果較差, 容易出現躁動, 心率加速, 分泌物增多。用于小兒, 因其不易于合作, 常需要輔助鎮靜。芬太尼具有良好的止痛及鎮靜作用。氯胺酮和芬太尼臨床上經常與異丙酚復合使用。本文探討異丙酚復合氯胺酮及芬太尼對小兒麻醉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68例需手術治療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女26例, 男42例,年齡16個月~8歲, 體質量9~36 kg。手術病種: 18例腹股溝疝, 24例闌尾炎, 10例四肢骨折, 16例鞘膜積液。手術的進行時間平均為40~120 min。隨機把患者分為兩組, A組與B組, 各3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分組方法:氯胺酮復合異丙酚組(A組), 芬太尼復合異丙酚組(B組), 每組34例。麻醉方法:麻醉前30 min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2 mg/kg, 阿托品1~2 mg/kg?;純喝胧液箝_放靜脈通路, 常規監測SpO2、MAP、RR、ECG。A組:異丙酚1~1.5 mg/kg誘導, 然后開始靜脈泵注丙泊酚復合氯胺酮[2 mg/(kg·h)]維持手術全程。B組:異丙酚1~1.5 mg/kg誘導, 然后開始靜脈泵注異丙酚復合芬太尼[2 mg/(kg·h)]維持手術全程。術中根據患兒呼吸頻率、心率、體動反應、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變化調整泵注速度。兩組患兒術中均維持面罩吸氧。
1.3 試驗方法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時間及麻醉蘇醒(自動或呼之睜眼并能按指令動作或掙扎)時間。術中HR、RR、SpO2、MAP以及術中體動反應 (術中皺眉、嗆咳、搖頭及上、下肢體的任何動作) 次數、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惡心、嘔吐、支氣管痙攣、低氧血癥、誤吸、躁動、劇烈嗆咳、喉痙攣、呼吸道梗阻、窒息)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術中麻醉維持平穩, 無體動反應, A組麻醉誘導時間2~8 min, 停止麻醉后12~32 min蘇醒, B組麻醉誘導時間4~14 min, 25~55 min蘇醒。麻醉誘導和蘇醒時間A組明顯短于B組(P<0.01)。麻醉開始后A組HR、MAP較術前有所提高, B組HR、MAP較術前有明顯下降。A組清醒徹底,自主呼吸和肌力正常, 無分泌物增多、低氧血癥、心動過緩等并發癥發生。B組清醒后有不同程度躁動, 分泌物增多、低氧血癥、心動過緩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兒情況比較( ±s)
注:與B組比較, aP<0.01
組別 例數 誘導時間(min) 清醒時間(min) HR(次/min) SpO2(%) RR(次/min) MAP(mm Hg)A 組 30 5±3a 22±10a 100±25 95±4 26±3 70±20 B 組 30 9±5 40±15 85±16 93±6 22±2 60±18
異丙酚復合氯胺酮及芬太尼應用于小兒靜脈麻醉中, 能相互對抗各自的心血管反應, 可為患者提供穩定的血液動力學狀態, 使麻醉平穩, 深淺易控, 為手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提高圍麻醉期的安全性, 兩組術中麻醉效果都比較理想, 但異丙酚復合氯胺酮麻醉誘導快速, 蘇醒時間減少, 清醒徹底, 自主呼吸和肌力正常, 無低氧血癥、分泌物增多、心動過緩等并發癥發生, 效果明顯優于異丙酚復合芬太尼[2]。通過本文觀察和比較, 作者認為氯胺酮復合異丙酚靜脈維持麻醉能夠滿足小兒中小型手術的要求, 對患兒生理干擾較小, 是一種理想的麻醉方法。
[1]劉俊杰, 趙俊.現代麻醉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23.
[2]楊威, 鄭方.芬太尼對異丙酚靜脈麻醉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 1999, 19(12):7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