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東武 李建華
本文選取64份疑似雛雞白痢病料, 分析其耐藥性, 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選取64份疑似雛雞白痢病料。
1.2 方法 病料樣品放置到營養肉湯內, 以37℃下培養持續18~24 h預增殖。然后取出預增殖培養液1 ml接種到10 ml四硫磺酸鹽肉湯37℃進行增殖培養持續18~24 h。取出增殖培養液接種到膽鹽硫乳瓊脂平板, 經培養, 反復接種DHL瓊脂平板培養, 分離出純單個菌落。對其予以涂片、革蘭染色, 并實施鏡檢。將單個菌落接種到營養肉湯內, 經培養,分離菌液接種到微量發酵管及三糖鐵斜面, 然后予以培養,由生化反應結果判定細菌種類。應用Kirby-Bauer紙片法對其實施藥敏試驗。
經分離培養, DHL瓊脂平板能夠發現無色半透明、中心黑色或全部黑色、邊緣光滑濕潤單個菌落。經鏡下觀察會發現大量短小、兩端鈍圓、無芽孢、無莢膜、無運動力革蘭陰性小桿菌。自64份樣品內分離出58株疑似沙門氏菌。經生化鑒定, 58株分離菌均呈現陽性且產生硫化氫。52株細菌會發酵葡萄糖, 存在產酸產氣現象, 無法應用乳糖和麥芽糖;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試驗呈現陽性, 靛基質和尿素酶試驗呈現陰性, 無法應用枸櫞酸鹽和山梨醇。其余6株細菌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試驗呈現陰性, 經枸櫞酸鹽和山梨醇試驗則呈現陽性, 應用生化鑒定結果見表1。雞白痢沙門氏菌抗菌藥敏感性試驗見表2。抗菌藥耐藥譜顯示52株細菌為雞白痢沙門氏菌, 6株為雞傷寒沙門氏菌。其中52株雞白痢沙氏門菌存在多重耐藥性, 其中主要為6耐和7耐菌株, 見表3。

表1 沙門氏菌生化鑒定結果

表2 雞白痢沙門氏菌抗菌藥敏感性試驗(n, %)

表3 雞白痢沙門氏菌的多重耐藥性[n (%)]
沙門氏菌是無芽孢、無莢膜的革蘭陰性桿菌, 除了極少數, 均存在鞭毛, 可以運動。沙門氏菌通常寄生在人及動物腸道中, 絕大部分對人和動物均存在致病性, 可以引發人和動物發生多種不同臨床表現。抗菌藥物控制雞沙門氏菌病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耐藥性也日益嚴重[1]。
我國很多地區, 抗生素應用存在不規范性, 極易獲得并應用治療, 且未根據合理劑量及正確方法合理治療造成極為不利影響。沙門氏菌因此產生耐藥性, 也因此引發耐藥及多重耐藥產生及傳播, 對合理治療造成嚴重限制性。此類情況顯示, 在對沙門氏菌及各類細菌傳染性疾病進行治療過程中,需要謹慎性用藥, 更好的使用現有的藥物, 可以先進行藥敏試驗, 根據本地區的藥敏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 而且可以通過采交叉用藥、輪換用藥等措施, 有效減少細菌耐藥性, 且不會對抗菌藥物產生大量濫用誤用現象, 導致細菌出現耐藥性, 從而導致細菌性傳染病無法得到有效治療[2]。
耐藥菌經耐藥風險評估, 具有較高危險性, 在食物鏈中,對于沙門氏菌耐藥性必須予以高度監測, 對不同來源耐藥性應用進行對比。耐藥性實施常規化監測, 并及早檢測沙門氏菌對于沙門氏菌有效預防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且了解細菌耐藥性對于臨床治療意義重大。經耐藥性試驗有效擴展沙門氏菌耐藥藥譜, 并對其耐藥嚴重程度有進一步認知, 有效指導臨床沙門氏菌病合理診斷用藥, 而且能夠防止出現完全依賴經驗而實施治療[3]。
經本文研究可知, 在臨床治療中對于沙門氏菌應減少喹諾酮類、青霉素類和四環素類藥物應用, 可選取氨基糖苷類和磺胺類藥物進行雛雞白痢防治工作。臨床中雛雞感染雞白痢沙門氏菌后, 一般會并發或繼發感染大腸桿菌或其他病原體, 由此造成雞白痢沙門氏菌相關敏感藥物無法得到良好治療效果。因此在治療時需注意是否存在混合感染, 合理選取對不同病原菌同時存在較高敏感性藥物方可以獲得明顯治療效果。
[1]黃東標.2005-2009年臨床分離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變遷.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6):1216.
[2]廖衛.2009年新鄉地區臨床分離菌耐藥性監測.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5):978.
[3]王海興.2092株銅綠假單胞菌醫院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