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云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病。該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引起的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 使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 進而導致右心肥厚、擴大, 甚至發展成右心衰竭的心臟病。本病多發于老年人, 病情復雜多變, 具有發病率高、預后差、病死率高的特點, 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及影響其生活質量[1]。因此, 在及時有效治療的同時, 如能采用精心優質的綜合護理措施, 對于疾病的發展、轉歸、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是將本院收治的7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通過采用綜合護理方法取得了理想效果, 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2例, 年齡45~76歲, 平均年齡56.4歲, 病程3~2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都采用精心的綜合護理措施。
2.1 生活基礎護理 ①病房要求保持清潔、安靜, 經常開窗通氣,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掌握好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嚴格執行探視制度, 減少不良環境刺激, 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 確保患者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和休息。②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 取仰臥位可增加靜脈回流, 促進利尿。取半臥位或坐位, 可減少回心血量, 減輕心臟負荷, 促進心肺功能的恢復。③注意保持床鋪干凈整潔, 及時更換床單被褥, 定時給患者翻身, 保持皮膚的清潔與干燥, 防止發生壓瘡。加強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 防止發生口腔潰瘍。
2.2 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患者呼吸、心率、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呼吸的變化, 比如呼吸頻率、深淺、節律及缺氧狀態, 防止發生呼吸衰竭。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尿量減少, 心悸、腹脹、腹痛、下肢水腫等右心衰竭表現。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痛、煩躁、興奮、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等意識和精神變化。肺性腦病、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這些并發癥均可引起患者神經精神狀態的改變[2]。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作時并發癥很多, 尤其是因持續缺氧導致的呼吸功能衰竭和肺性腦病最為嚴重, 因此, 當患者一旦出現異常表現時, 護理人員應立即報告醫生, 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2.3 呼吸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大多痰液黏稠, 加之咳嗽反射減弱, 使分泌物與痰液在呼吸道中堆積, 難以及時排出, 極易阻塞氣道而抑制呼吸, 因此,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至關重要。神志清醒的患者, 應鼓勵其自行咳痰, 指導患者可保持坐立姿勢, 深呼吸, 增加通氣量, 從而進行有效咳嗽將痰液排出。對于年老體弱者, 定時更換體位, 幫助其翻身、扣背或采用體位引流等方法, 以促進痰液排出。針對無力咳嗽或昏迷患者, 可采用吸痰器吸痰, 防止呼吸道堵塞,造成患者窒息。排痰同時可根據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不同程度, 給予合理吸氧措施。一般采用低流量低濃度給氧,濃度設定為25%~28%, 低流量1~2 L/min, 持續吸氧, 根據條件可使用鼻導管、面罩、鼻塞等方式吸氧, 但伴有呼吸衰竭及肺心腦病患者則需要采用面罩給氧[3]。并在給氧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 及時調節氧流量。
2.4 心理護理 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療程長, 發作時病情急重, 且遷延不愈、病情易反復, 患者不僅長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 而且還承受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 患者容易產生憤怒、焦慮、憂郁、悲觀絕望等不良情緒[4]。此時,護理人員應穩定患者情緒, 給予正確的健康指導, 讓患者更清楚的了解疾病的特點, 對該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幫助患者消除思想顧慮, 緩解心理壓力, 告知不良情緒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應該樹立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 主動配合醫生治療, 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2.5 飲食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飲食要求清淡可口,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保證蛋白和營養的攝入量。應采取低鹽飲食, 對于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避免進食高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煙酒,應做到少食多餐。
通過對7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有效的治療與精心全面的護理后, 顯效49例, 好轉20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4.5%。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雖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但其病情嚴重、復雜, 尤其一旦發生嚴重并發癥則是難以逆轉。因此在積極有效治療的同時, 精心的全方位護理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護理過程, 通過對患者病情、癥狀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明確記錄, 熟練掌握護理操作程序, 對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發現并盡快給予解決[5], 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從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預后情況, 提高了生存質量。
[1] 孟巧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中國醫藥指南, 2011,19(3):1254-1254.
[2] 石永蘭.32例塵肺所致肺心病的護理及預防.青海醫藥雜志,2009, 39(12):42-43.
[3] 楊錦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觀察與護理.中外醫療, 2010,23(5):162.
[4] 楊莉明.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38例臨床護理.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06):189.
[5] 馮玉蓮.康復治療在肺心病護理中的應用.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 31(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