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密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 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 呼氣末肺泡萎陷, 致使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1]。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出生后24 h的早產兒。為進一步探討呼吸窘迫癥的護理對策, 對本院收治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30例護理情況回顧性分析, 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期間本院新生兒室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30例相關資料, 男18例, 女12例;胎齡28~32周8例, 32~34周17例,34~36周5例;體重1000~3500 g, 其中1000~1500 g 12例,1500~2500 g 10例, 2500~3500 g 8例;患兒出生后2~6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 皮膚青紫, 呼氣性呻吟, 呼吸次數>60次/min, 聽診兩肺呼吸音降低, 肺部X線檢查特征性改變。全部患兒均在出生后6 h內入院。
1.2 護理方法
1.2.1 嬰兒保暖 患兒置于嬰兒培養保溫箱或輻射式紅外線保暖床上進行保暖, 維持適宜的環境溫度, 保持患兒皮膚溫度在36.5℃或肛溫37℃, 相對濕度55%~65%左右。入院后2 h內每30分鐘測量體溫1次, 體溫平穩后每4小時測量1次, 盡量縮短治療、護理操作時間, 減少熱量的散失。
1.2.2 呼吸道分泌物清理 患兒入院后及時清理口腔與呼吸道分泌物, 定時清潔鼻孔, 保持氣道通暢, 妥善固定好鼻塞和呼吸機管道。病情穩定后拔管脫機后改為頭罩吸氧, 生理鹽水30 ml+沐舒坦15 mg超聲霧化吸入治療, 防止喉頭水腫。高頻呼吸機治療的患兒, 需行胸部物理治療, 每1~2小時為患兒翻身、拍背、吸痰。使用固爾蘇100 mg/(kg·次), 6 h內禁止吸痰。
1.2.3 監護呼吸 患兒頭部置于中線位置, 肩下頜頸部墊上小軟枕頭, 使患兒維持最自然的頸部姿勢, 保證氣道通暢。根據患兒病情調節氧流量, 逐漸向低流量過度, 吸氧過程中嚴密觀察呼吸變化、兩側胸部運動幅度呼吸是否對稱、血氧飽和度等。一旦有呼吸暫停, 及時托背、彈足底, 病情無改善后再采用氨茶堿給予呼吸支持、吸痰、排痰。吸痰動作輕柔, 插入深度不能超過氣管插管終端, 每次吸痰時間<10 s。
1.2.4 靜脈管理 危重期患兒均靜脈給藥, 補充液體、營養。保護每條靜脈, 保證后續的搶救與治療。
1.2.5 鼻飼喂養 患兒病情危重不能喂養時, 采用口滴喂法, 每2~3小時滴喂1次。使用1次性陣痛抽吸2 ml奶液,注射器乳頭緊貼嬰兒口角, 注意控制速度, 緩慢滴喂, 觀察患兒吸允、吞咽動作。更嚴重者需靜脈補充, 非營養性吸允。詳細記錄患兒每日的出入量、體重。
1.2.6 血壓監測 記錄患兒24 h尿量, 監測血壓, 尿量過少者應考慮腎功能不全, 尿量少并伴有血壓降低、四肢發冷,應考慮休克。
1.2.7 血氧飽和度監測 SpO2維持90%~95%, PaO2維持6.7~10.7 kPa[5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如 SpO2<85%,PaO2<6.7 kPa (50 mm Hg), pH 7.25~7.45。提示:呼吸衰弱未改變,注意有無氧中毒;如長時間PaO2>13.33 kPa (100 mm Hg), 極易引起早產兒視網膜病(ROP)。
1.2.8 生化監測 必須維持水、電解質、血糖、血漿滲透壓在正常范圍之內。
1.2.9 預防感染 醫務人員應樹立嚴格的無菌觀念, 堅持消毒隔離制度, 如有醫護人員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暫停工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30例患兒, 治愈好轉28例, 死亡2例。住院時間15~22 d, 平均17.5 d。護理后12 h、24 h與護理前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4 h與12 h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30例患兒護理前后呼吸指標的變化( ±s)

表1 30例患兒護理前后呼吸指標的變化( ±s)
注:護理后12 h, 24 h與護理前比較, aP<0.05;護理后24 h與12 h比較, bP<0.05
時間 例數 PaO2(mm Hg) PaCO2(mm Hg) pH護理前 30 40.55±7.76 54.11±6.48 7.23±0.07護理后12 h 30 84.51±10.42a 46.75±7.46a 7.35±0.06a護理后24 h 30 96.60±2.24ab 41.58±4.13ab 7.39±0.05ab
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往往會在出生數小時后會出現呻吟、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吸氣三凹征和呼吸衰竭等癥狀。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與PS缺乏、失活等有關, 致使患兒出現進行性肺不張、頑固性低氧血癥為特點的急性呼吸衰竭[2]。徐發林等[3]證實, 早產兒較足月新生兒更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胎齡越小、體重越低者病死率越高。臨床護理過程中,應當加強監護, 嚴格觀察患兒癥狀, 及時發現有無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的現象, 一旦發現, 盡早維持呼吸道通暢, 可給予面罩加壓吸氧。呼吸支持過程中, 密切觀察患兒自主呼吸的頻率、節律是否與呼吸機一致, 一旦出現人機對抗, 要上報上級醫生, 給予適當鎮靜藥、肌肉松弛藥, 減少呼吸做功。對于出生后6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的患兒, 要盡早預防感染, 尤其是肺部感染。因此, 護理人員注意氣管插管有無移動、脫落,深入一側肺內, 應注意胸廓起伏程度是否對稱, 聽診雙肺呼吸音性質的變化, 警惕氣胸的發生。此外, 治療期間應當注意合理喂養, 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 促進患兒康復, 縮短住院時間。本組資料中, 本院30例患兒住院時間15~22 d, 平均住院時間17.5 d。本文對收治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30例病情及護理方法進行觀察, 通過合理的臨床護理, 維持適宜的體溫、通暢的呼吸通道以及充分的營養支持, 治愈28例, 死亡2例。給予護理后12 h, 24 h患兒的動脈氧分壓(PaO2)、pH值顯著高于護理前, 護理24 h后患兒的二氧化碳氧分壓也有明顯的下降(PaCO2)。患兒出院后定期隨訪, 生長發育、肺功能亦未見異常,吸氧患兒未見任何視網膜損害和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NRDS的護理關鍵在于維持患兒體溫, 嚴格的給氧方式,有效改善患兒缺氧狀態, 及時糾正酸中毒, 合理的喂養均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重點。在整個護理操作中, 動作輕柔, 盡量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刺激, 不可過于頻繁的體位變動, 過強的聲音或光刺激, 維持靜脈補液穩定, 做好消毒與隔離工作, 防止感染。
[1]諸福堂.實用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458.
[2]任慶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護理.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 13(14):435.
[3]徐發林, 白瓊丹, 莊方莉, 等.早期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比較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2, 27(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