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平
高血壓是臨床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誘導因素, 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 其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據相關統計報道[1],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高血壓發病率約為50%。社區護理是一種新型衛生服務形式, 在此模式下, 護理工作者可走進社區, 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預防、保健、康復及心理指導, 其對患者疾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分析研究社區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 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接診的1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智力障礙及精神類疾病患者, 其中男78例, 女72例, 患者年齡66~89歲,平均年齡(72.3±2.6 )歲;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5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對入院者進行常規護理, 由醫務人員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隨訪并且建檔, 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高血壓對老年人的危害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使其具有主動降血壓的意識, 指導患者自我控制飲食, 進行適當的運動, 予以適當的藥物控制血壓。 ②觀察組:在明確患者病情之后, 予以相應的藥物治療和常規社區護理, 在此基礎上對其實施優質社區護理;在診療期后由社區護理人員詳細指導, 進行高血壓康復和控制期治療, 普及相應的醫學健康知識, 每月患者進行2次隨訪, 給患者發放治療和控制高血壓有關宣傳手冊, 每周監控1次血壓, 指導患者每天服學會自我監測, 每天服藥后監測血壓;對患者身體鍛煉和飲食情況進行干預, 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社區患者每半個月進行1次健康講座, 內容為有關高血壓病預防和治療相關知識, 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減少可能影響患者情緒激動的因素, 促進患者心理健康, 限制鈉鹽攝入, 飲食以低脂肪、低膽固醇為主,限制飲酒, 適當運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壓控制率、正確服藥率及自我監測率分別為92.0%、86.7%、74.7%, 對照組分別為49.3%、41.3%、37.3%,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社區護理工作的廣泛開展, 其優勢日益突顯。高血壓是導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2], 由于多數老年人文化程度低, 缺乏健康保健知識, 因而患病后疾病未得到及時控制, 優質社區護理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一弊端。本組研究以1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血壓控制率、正確服藥及自我監測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說明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治療及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均得到了提高, 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 改變不良生活行為, 提高了治療的積極性和效率, 提示社區優質護理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此結果與宋玉鳳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 采取社區優質護理干預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治療, 有助于控制其高血壓病情的發展, 提高老年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危險因素, 具有積極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資料
[1]蘇婭, 王絢璇, 吳懇.社區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分析.現代預防醫學, 2013, 38(11):2060-2062.
[2]邱德星, 周指明, 文申根, 等.高血壓病的社區干預效果評價.實用預防醫學, 2005, 12(3):5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