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婷 張志梅 李彥娜
為了解目前本院血培養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和耐藥特性,為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現對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的426株血培養病原菌進行了回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2008年1月~2013年12月來本院急診、門診及住院患者共送檢血培養標本3429份, 其中陽性標本492份,剔除疑似污染的標本外, 共收集426份陽性標本。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出判斷。
1.2 方法 對樣本進行24 h動態監測, 將儀器報警提示陽性的樣本進行無菌操作:抽取培養液立即轉種血平板, 革蘭染色鏡檢, 分離鑒定后報告結果。
1.3 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標本接種、病原菌分離培養和染色。試驗所用的生化藥敏鑒定板購自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1 血培養病原菌的構成比 血培養陽性的426份標本中,檢出率最高的是肺炎克雷伯桿菌, 占27.0%;其次是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占18.8%, 大腸埃希菌占10.8%,真菌和銅綠假單胞均占6.8%, 腸球菌占4.5%, 另外還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見表1。
2.2 血培養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情況 本組研究數據表明血培養常見的革蘭陽性球菌主要為葡萄球菌和腸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是本組研究數據的主要革蘭陰性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中, 產超廣譜 β-內酰胺酶 (ESBLs)菌株的比例分別為38.2% 和43.5%。藥敏測試及結果見表2。

表1 血培養陽性標本病原菌分布構成比(n, %)

表2 主要病原菌耐藥率(%)

續表2
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到血培養標本3429份, 其中陽性標本426份, 檢出的細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及腸球菌等。這與其他醫院的血培養結果有較大差異[1-3], 這可能是由于樣本來源不同, 本院的血培養絕大部分來自兒科, 有調查顯示, 血培養分離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可能多來自于皮膚或導管污染, 并非真正的病原菌。因此, 在臨床檢驗中, 雙側雙瓶采血以排除污染應成為血培養標本留取的標準[4]。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主要的3種革蘭陰性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及銅綠假單胞菌均對頭孢唑啉、氨芐西林、頭孢曲松及四環素均產生了較高的耐藥性, 耐藥率均>50%, 據有關文獻報道革蘭陰性桿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可產生多種新的β內酰胺酶, 導致細菌對哌拉西林、二代、三代頭孢菌素產生耐藥。本組研究中肺炎克雷伯桿菌和大腸埃希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產生率較高(25%~35%)[5], 而對卡那霉素、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替坦、呋喃妥因及妥布霉素均有較高的敏感性;美羅培南、亞胺培南仍是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 但本組研究出現1株對亞胺培南耐藥的多重耐藥菌株, 需引起臨床重視。
綜上所述, 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及時控制細菌感染、減少細菌耐藥性的主要原則。由于細菌生長的特殊性, 從血培養報陽性開始到臨床收到藥敏結果至少需要3 d時間。因此, 應嚴格實施三級報告制度, 即血培養報警陽性后立即通知臨床醫生, 匯報初步涂片結果[6]。臨床醫生可根據病原菌的特點初步選擇敏感性較高的藥物, 最后再根據準確的藥敏試驗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經驗用藥的準確性, 也能減輕患者負擔。
[1]葉曉濤, 鄭春望, 黃衍鋒, 等.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藥物敏感性.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7, 4(3):166-168.
[2]褚云卓, 年華, 鄧宇欣, 等.血培養的菌譜調查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7, 17(4):472-474.
[3]邵敏偉, 梁艷, 周庭銀 , 等.4603例血培養病原菌種類分布與耐藥性分析.中國抗生素雜志, 2008, 33(12):727-730.
[4]吳穎.加強血培養標本采集環節的規范化管理.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4):781.
[5]陳文思, 朱家馨, 陳偉, 等.醫院血培養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09, 21(7):646-648.
[6]張金鋒, 方曄.兒童與成人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比較.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09, 19(11):263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