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梅 馬永濤
嬰幼兒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一般都屬于病毒性感冒, 是由病毒所致, 主要特征是病原體復雜多樣, 多種病毒、支原體和少數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在我國嬰幼兒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最常見, 四季多發, 盡管采用多種防治手段, 如加強預防空氣污染、嬰幼兒喂養、衛生宣教等, 仍有較高的發病率,而且安乃近注射液肌內注射容易引起注射局部產生紅腫、疼痛, 可出現過敏性皮疹或藥物熱、蕁麻疹, 較長時間使用可引起粒細胞減少,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嚴重者可有再生障礙性貧血, 甚至導致死亡[1]。本院近年來采用安乃近注射液保留灌腸治療嬰幼兒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效果較好, 給藥方法安全、可靠, 退熱效果滿意, 受藥者中未發現毒副作用?,F將門診治療的50例患兒應用安乃近注射液通過肌內注射及直腸給藥進行對比, 觀察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院門診2012年9月~ 2013年9月 按《兒科學》第7版教材標準診斷嬰幼兒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50例,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齡最大3歲, 最小3個月。體溫均在38.5℃以上。將患兒隨機分為兩組,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在治療前用2%的溫鹽水100 ml清潔灌腸, 觀察組患兒除常規口服感冒、抗病毒、消炎藥外, 將安乃近注射液倒入50 ml注射器內, 加入生理鹽水30 ml充分混均, 選擇10號肛管接到注射器接頭, 涂石蠟油后輕輕插入患兒直腸4 cm, 將灌腸液緩慢推入后立即拔出肛管, 夾緊兩側臀部, 逗喜患兒, 使其轉移注意力, 減少哭鬧, 減輕腹壓,使藥盡量長時間保留在直腸內。安乃近直腸用藥量: 0.25~0.5 g/次, 只用1次。對照組:患兒除常規口服感冒、抗病毒、消炎藥外, 深部肌內注射安乃近, 每次5~10 mg/kg。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 d內治愈21例, 不復發。對照組3 d內治愈14例,第4天反復發熱者6例。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普通感冒, 俗稱傷風, 醫學上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發熱是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癥, 其病因與多種病毒、細菌感染有關, 但以病毒多見, 約占90%以上[2]。小兒感冒發熱具有發病急, 病程進展快的特點。對于患兒而言, 由于其自身的腑臟比較嬌弱, 對發熱的感受更加敏銳, 一旦不能及時有效治療, 易對患兒身體造成一定影響, 尤其對于體溫超過38.5℃的患兒, 如果持續高溫, 且不能有效治療, 病情嚴重后可導致患兒出現生命危險。
小兒直腸生理解剖特點:直腸為消化道末端, 其上端與乙狀結腸相接, 向下沿骶骨和尾骨前面穿過盆隔在會陰部終于肛門, 新生兒骶骨是比較扁平的, 往下的, 肛管在比例上較成人長, 幾乎是垂直向下開, 故生理彎曲不明顯, 在以后的發育過程中, 直腸的發育隨骶骨的改變而獲得進展, 肛門逐漸移向后下, 與成人相比, 小兒直腸結構更適用于直腸給藥。
先采用2%溫鹽水給患兒清潔灌腸, 在患兒將灌腸液排泄出來時帶走了一部分病原菌, 起到治療的作用, 而且低于體溫的藥液進入直腸可起到一定的物理降溫效應, 而安乃近注射液保留灌腸可使藥液不經過消化道和肝臟解毒, 經腸黏膜吸收后, 直接進入下腔靜脈, 效果好[3]。而肌內注射安乃近患兒不僅不配合, 而且毒副作用大。從觀察結果來看觀察組治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這就說明安乃近直腸給藥治療嬰幼兒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優于肌內注射給藥, 其操作簡單、用藥安全、副作用小,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蔣露, 詹先成, 李琳麗, 等.安乃近的臺階型變溫變濕穩定性試驗.華西藥學雜志, 2008, 23(1):75-77.
[2]朱春根.賴氨匹林、安乃近與氨基比林退熱效果的比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0, 31(23):58-59.
[3]陳易芳.藥物保留灌腸在小兒發熱治療中的應用.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05, 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