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萍 陳新宇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 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護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想要將優質護理做的更好, 必須清楚引起老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因素, 主要是機體逐漸退化,生理功能下降;老年發病率高;社會心理因素, 心理狀況等。
住院期間, 為老年患者提供優質的、個性化的、適用化的護理服務可以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幫助。現將護理實施辦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10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50例。其中男44例, 女56例, 最小年齡53歲, 最大年齡95 歲, 平均年齡72歲。老年患者的疾病類型有以下幾種:高血壓病20例,冠心病10例, 糖尿病22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壓18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3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11例, 生活不能自理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辦法
1.2.1 責任護士應在第一時間對老年患者全面評估 首先需要評估患者一般情況, 包括年齡、營養狀況、婚否等個人基本情況。其次是評估患者上下肢體運動功能, 然后是評估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包括進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10項檢查內容。最后是評估患者語言表達能力和評估疾病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護士應該學習優質服務的精髓 , 將患者作為服務的第一對象,在工作中不斷的積累經驗, 強化主動服務意識, 學習先進經驗。醫院可以選派護士長參觀和學習上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工作經驗交流會, 學習其中的精髓并在院方開展相應工作時能夠合理應用[1]。
1.2.2 合理分配護士人力 在醫院護士長的領導下建立責任護士分層管理模式, 包床到護, 責任到人, 保證為患者提供連續、可靠的護理服務。護士長定期檢查, 確保各項護理實施到位。針對影響需絕對臥床或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責任護士應該提供有效、及時、細致的優質專科護理及基礎護理 。當護士與患者長時間的接觸時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 尊重患者的心理特點, 熱情、真誠地為患者服務 , 努力得到患者的信任[2]。
1.2.3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護士應正確分析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況, 老年人因為自尊心較強, 所以他們都認為只有被護士熱情接待才能被重視并得到較好的診療。護士要向老年患者及其家人詳細分析患者的病情, 患者家人的情緒會對患者產生很大的影響。從患者心理健康角度出發, 對患者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支持、解除心理顧慮、排除心理障礙, 并告訴患者積極樂觀的情緒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有助于疾病的痊愈, 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幸福感。
1.2.4 責任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疾病特點和身體情況為老年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適量、有度的運動 以有氧運動為主的老年運動, 如:慢跑、打太極、廣場舞等, 逐漸增加老年患者的運動量, 對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有重要作用。訓練老年患者使用語言或非語言能力表達需求, 讓護士在與老年患者的交談中又練習了語言表達能力。針對失語的患者, 護士可訓練患者說些簡單的單詞表達生理需要, 或用點頭、眨眼等患者能夠完成的動作傳達對的信息, 使護士能與患者達到有效的溝通,及時滿足老年患者的需求 ,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后與對照組比較, 實驗組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住院費用明顯降低, 老年患者的并發癥明顯減少, 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s, %)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s, %)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 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滿意度實驗組 50 15.62±3.55 4022.16±995.10 13.45 97.00對照組 50 19.88±4.33 4960.19±1018.04 36.17 90.83
對老年患者, 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 加以優質護理服務, 可以幫助其訓練生理機能。老年患者的優質護理應制定個性化、全面、適用的護理措施。針對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患者為其提供全面全程的專科護理及基礎護理, 仍有部分自主能力的老年患者應進行訓練, 督導其提高自理能力, 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1]劉苑紅.對骨科老年臥床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觀察.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14):66-67.
[2]唐萬秋, 伍娟英.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在護理管理中的實踐與作用 .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23):57-58.
[3]鄧慧瑾, 馬蔓娟.健康教育對心血管病患者從醫行為的影響.甘肅護理, 201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