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丘陵地區70個縣(市、區)幅員面積不足全省的五分之一,但耕地面積、總人口和GDP均超過全省半壁江山,是四川省糧油、畜牧等優勢農產品的主產區,是四川傳統優勢工業的重要基地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也是支撐全省經濟跨越發展的重點開發區域。丘陵地區在四川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是四川省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破解丘陵地區經濟發展難題,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全省工作總體取向的迫切需要。
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判斷
——丘陵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多點多極支撐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省丘陵地區總幅員面積8.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8.4%,耕地面積246萬公頃、占全省57.6%,而總人口高達5318.4萬人、占全省59.9%,人口密度達到597.9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2011年,丘陵地區實現GDP7330.5億元,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59.1%。從耕地面積、總人口和經濟總量來看,丘陵地區是四川省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等指標看來,丘陵地區又是全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2011年,四川丘陵地區縣域人均GDP僅為13783 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7.3% ,人均財政收入僅為394.7元,為全省人均水平的22.8%。
由此可見,一方面,丘陵地區在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基本代表了全省平均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四川能否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風向標。另一方面,丘陵地區又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差距較大的地區,在下一輪以“兩化”互動為引擎的經濟增長期,丘陵地區后發優勢和發展潛力巨大,若能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將培育成為除成都首位城市之外的次經濟增長極和廣闊的底部經濟基礎,從而有利于在全省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面。
——加快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既有堅實的基礎支撐也面臨著巨大的現實挑戰。多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丘陵地區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丘陵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特色農業基地,創新了一些適合丘陵地區特點的發展模式,為丘陵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更應該看到,相對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多點多極支撐格局的要求而言,丘陵地區還面臨著巨大的現實挑戰。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水利設施和交通設施滯后是制約丘陵地區發展的兩大瓶頸問題。二是人口密度過大,全省20個百萬人口大縣全部集中在這一區域,人均自然資源和人均財力很少,就業壓力和環境壓力不斷加重。三是資源十分匱乏,丘陵地區人均耕地0.8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資源940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53立方米。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占丘陵地區GDP 的22.6%,第二、三產業比重偏低,工業化、城鎮化發育嚴重不足。五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總量前五名的龍泉驛區、翠屏區、雁江區、簡陽市、江陽區生產總值合計高達1283.0億元,比丹棱縣、名山縣、青神縣、井鹽縣、梓潼縣最后五位縣生產總值之和高出6.8倍。
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立足新形勢和新任務,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應當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多點多極支撐格局為目標,以丘陵地區的區位特征、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為基礎,以承接發達區域產業轉移、壯大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抓手,聯動推進丘陵地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形成丘陵地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三化”聯動。以新農村建設作為抓手,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為保障,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施“三化”聯動戰略,力求通過“兩化”互動來實現推動農業現代化。立足丘陵地區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通過一二產業互促、工農產業共融,以園區建設、企業引進、品牌培育為抓手,有效啟動新型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通過新型城鎮化提升居民食品消費能力和消費層次,加快現代農業特別是都市農業發展。
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優化發展環境。按照“打開通道、構建樞紐、完善路網、提升功能、支撐發展”的基本思路,抓好骨干交通體系的升級改造,加快農村公路網絡的完善,提升丘陵地區運輸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大對丘陵地區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力度,加快丘陵地區中低產田土改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立足資源特色、壯大縣域經濟。立足丘陵地區各縣域的獨特資源,發展與之相關的特色產業。引導丘陵地區準確識別自身的比較優勢,從細微之處做大文章,通過錯位發展避免陷入周邊區域特別是平原地區、山區的惡性競爭和產業雷同,以產業的特色化來破解外部競爭壓力。
四是促進區域協調、構建“多點多極支撐”。通過區域合作、政策傾斜等手段,加快構建支持丘陵地區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平衡丘陵地區內部發展差距,形成一體化發展的整體競爭力,以68個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為核心,夯實全省多點多極支撐區域經濟版圖的底部基礎。
加快丘陵地區
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
——將丘陵縣域打造成為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的底部核心。按照四川省委提出的“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的戰略構想,全力抓好丘陵縣域經濟發展,破除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市縣發展不平衡。
首先,優化縣域工業布局,培育新型骨干工業。進一步優化丘陵地區工業布局,著力打造主導產業合理、配套協作突出、特色鮮明、品牌知名的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基地,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提升產業集聚水平、擴大規模經濟效益,實現“一縣一園區、一園一主業”的園區發展目標。
其次,依托農業資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建設優質糧油、畜產品、果蔬、中藥材、林竹和茶葉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支持龍頭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工藝,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逐步形成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
最后,開發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旅游經濟。針對丘陵地區的特點,拓展都市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和教育農業等新領域,推廣小平故里、龍泉桃花、閬中古鎮、大英死海等成功經驗,重點發展紅色旅游、休閑旅游、觀光旅游等特色旅游經濟,建設一批特色旅游經濟強縣。
——支持丘陵地區“反梯度”和“超梯度”承接產業轉移。在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時,既要尊重產業按照梯度逐級轉移的一般規律,更要強化“超梯度”和“反梯度”的意識,支持丘陵地區直接引進科技含量好、附加值高的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尤其要堅決避免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產能。
一是盡快出臺專門針對丘陵地區縣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文件。將丘陵地區縣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統籌考慮,明確各縣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避免產業雷同和惡性競爭。細化產業轉移扶持政策,包括扶持的重點產業和項目、扶持標準、扶持力度和績效考核。
二是培育盆丘陵地區縣內部及其與省內其他地區的產業合作機制。借鑒災區對口援建和對口合作的經驗,推動丘陵地區內部以及丘陵縣與省內其他地區建立產業合作發展機制,既要加快發達地區產業向丘陵地區的輸入,也要引導丘陵地區產業向山區和民族地區的輸出。
三是加大對丘陵地區承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細化標準,對丘陵地區“反梯度”和“超梯度”承接產業轉移,要給予省級工業園區的財稅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將丘陵地區縣構建成為“政策洼地”。由于丘陵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處于全省中間水平,而且社會矛盾相對不突出、生態建設地位不明顯,因而往往容易被忽略成為“政策盲區”。但應當重視的是,丘陵地區內部發展差距很大,人均資源擁有量很低,還有一部分縣是貧困縣或剛剛脫離貧困。應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區域發展政策,改變丘陵地區長期被扶持政策邊緣化的局面,使之成為“政策洼地”。
一要允許部分丘陵地區縣比照享受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對于部分靠近盆周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且屬于經濟小縣、工業弱縣和財政窮縣的丘陵縣,建議讓這些縣比照享受少數名族地區政策,增強它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要在丘陵地區縣率先探索實施“省直管縣”試點政策。率先將丘陵地區縣納入試點范圍,在財政體制、資金調度與分配、轉移支付等方面享受相應政策,增強其經濟自主發展能力。
三要加快丘陵地區縣民生工程建設。丘陵地區縣人均擁有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民生資源,不僅遠遠落后于平原地區,部分縣甚至落后于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迫切需要上級政府加大丘陵地區民生建設力度。
——以丘陵地區科學發展試點縣為先導建設全面小康探索區。建議針對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分別選擇工業增長型、特色農業型、旅游經濟型和生態開發型等具有代表性的5-10個縣開展新一輪丘陵地區科學發展試點,并以試點縣為先導建設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探索區。針對丘陵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試點縣率先實施六大行動計劃。第一,實施經濟跨越趕超行動計劃,積極貫徹“兩化”互動戰略,大力提升產業園區發展水平,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積極發展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第二,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行動計劃,積極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以現代農業為載體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進一步增加農民政策性補貼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第三,實施生態文明創建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第四,實施城鄉協調發展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縣域新型城鎮化,統籌縣域內部經濟發展,努力縮小鄉鎮間差距。第五,實施科技集成創新行動計劃,突出加大科技投入,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營造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第六,實施公共服務均等行動計劃,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探索建立城鄉并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廖祖君/LIAOZHUJUN
經濟學博士,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正處級),兼任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專業從事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組織與制度創新、發展經濟學研究工作,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主持國家、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多項,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研究數十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等國家級報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獨立出版著作1部、作為副主編出版著作3部;向國務院、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的研究報告數十份,多份報告獲得中央和四川省主要領導的重要批示。
8.9萬平方公里
四川省丘陵地區總幅員面積8.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8.4%,耕地面積246萬公頃、占全省57.6%,而總人口高達5318.4萬人、占全省59.9%,人口密度達到597.9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
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應當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多點多極支撐格局為目標,以丘陵地區的區位特征、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為基礎,以承接發達區域產業轉移、壯大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抓手,聯動推進丘陵地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形成丘陵地區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按照四川省委提出的“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的戰略構想,全力抓好丘陵縣域經濟發展,破除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市縣發展不平衡。
針對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分別選擇工業增長型、特色農業型、旅游經濟型和生態開發型等具有代表性的5-10個縣開展新一輪丘陵地區科學發展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