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春
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農村信用社作為服務“三農”、中小微企業和縣域經濟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十分重要,又完全必要。
重要性:農信社工作要解民憂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永葆黨的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信用社密切聯系群眾的需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我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源泉。各個行業、各項工作要取得成功,都必須依靠群眾,都離不開黨的群眾路線。農村信用社扎根農村,群眾是信用社的服務對象,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從信用社成立開始,群眾就是信用社的股東,是信用社的客戶,是信用社的絕對依靠力量。組織資金,需要廣大群眾;營銷貸款,需要廣大群眾;發展電子銀行業務,需要廣大群眾。正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信用社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真正成為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主力軍。因此,農村信用社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必須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同時,要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還必須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多做調查研究,知民情,解民意,才能助民富、分民憂。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村信用社才能發展壯大自身,否則,就會失去生存發展的土壤和根基。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信用社加強作風建設的需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農村信用社經歷了六十多年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在體制、機制上,還是在人員素質上,都留下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特別是在作風建設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坐店經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貸款難、行業不正之風等問題。前期雖然通過我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中國夢、農信夢”活動,“轉作風,惠民生”活動,解決了一些問題,作風問題有所好轉,但個別問題仍然存在,而且相當嚴重,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只有思想認識提高了,衡量制度嚴格了,一些過去沒有看清的問題才會看清楚,一些過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才會更加重視。冷靜分析,農村信用社個別黨員干部身上,“四風”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還比較突出。比如不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憑經驗辦事;不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脫離群眾,高高在上;聽不進群眾意見,固執己見等等。如果任其發展蔓延,就可能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求我們警醒起來,自覺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場大檢查、大檢修、大掃除,否則,就會亡黨亡國。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信用社加快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信用社聯系群眾的最佳途徑,也是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最好辦法。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實現了猛上臺階的良好效果。這既與我們發揮“農村信用社最好聯系群眾的金融紐帶”作用分不開,又與我們認真履行普惠金融的責任分不開。但橫向比較,差距仍然很大。也就是說,我們的發展潛力還沒有挖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們正處在推車上坎,突破發展的關鍵之年,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如果淡忘了群眾觀念,背離了群眾路線,放松了群眾工作,我們就會失去改革支撐,就會失去發展動力,就會失去穩定基礎。因此,我們只有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樹立群眾觀念、提升服務意識,匯聚推動業務發展的正能量,突破發展瓶頸,才能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轉型的步伐,推動農村信用社快速健康發展。
必要性:農信社發展要接地氣
——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落到實處,必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民,關鍵要強化宗旨意識,扎根群眾、奉獻群眾,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從員工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員工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做起,從員工群眾最期待的事情干起,以造福員工群眾的實際行動贏得他們的信賴;務實,關鍵是要改進工作作風,視責任為生命,不玩虛功,不圖虛名,真正做到說了就干,干就干好,以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工作實績,贏得大家的支持;清廉,關鍵是要永葆政治本色,自覺遵守黨紀國法,自覺執行廉政準則,自覺凈化朋友圈、社交圈,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堅持反對一切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要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只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用腳步縮短距離,把心靈貼近群眾,把精力放在基層,用真情溫暖群眾,才能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因此,必須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要把解決“四風”問題落到實處,必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四風”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實際工作中,具體表現為工作不實、弄虛作假;官商氣息、衙門作風;對客戶利益不維護、不作為;消極、特權思想;吃、拿、卡、要不正之風;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現象等等。要徹底鏟除“四風”,就必須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照出自己思想行為上的差距和缺點,養成勤正衣冠的習慣,時時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利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思想武器,清洗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塵,對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主動對癥下藥,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從而樹立起愛民、親民、便民、富民、安民的標桿,肯干、實干、會干的標桿,自省、自警、自律的標桿,最終達到補精神之鈣、除“四風”之害、去行為之垢、立為民之志的目的。所以,只有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徹底根治“四風”。
——要把農村信用社改革轉型的任務落到實處,必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改革轉型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必然取向,也是農村信用社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要實現改革轉型的目標,就必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農村信用社必須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如果偏離了這個方向,就會失去市場和客戶,就會失去生存發展的根基,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談不上自身發展壯大了。因此,農村信用社只有扎根農村,深耕“三農”,聚焦“三城”,才能牢固占據農村廣闊的市場空間,只有開展群教活動,才能使大家樹立起群眾觀念,堅固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定位。其次,農村信用社必須堅持群眾利益至上的原則。農村信用社的客戶是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堅持客戶利益至上的原則,切實保護存款人利益,放準、放穩、放好每筆貸款,確保信貸資金安全,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普惠金融與商業金融的關系,淡化商業意識,強化責任意識,這樣才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否則,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失去客戶,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就會難以為繼,因此,必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三,農村信用社必須支持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實體經濟發展了,金融才能振興,國家才能富強,農村信用社才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改革轉型的目標才能實現。因此,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農村信用社改革轉型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