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章
四川省眉山市轄5縣1區,其中彭山縣、東坡區屬平原地區,仁壽縣、丹棱縣、青神縣屬丘陵地區,洪雅縣屬山區。幅員面積7140平方公里。眉山地處成都經濟區核心層,是《成渝經濟區規劃》的成綿樂經濟帶的新興經濟體,是天府新區南部區域的節點城市,整體納入了《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規劃》,整體進入成都市一小時經濟圈。眉山建市后,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由傳統農業市轉化成工業市、服務業市。實現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15.62萬人,轉變為產業工人8.9萬人,轉變為三產經營者和從業人員3.57萬人,轉變為現代農業業主1661戶。
在眉山城鎮化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依托本地資源、經濟、文化、旅游優勢,強化城鎮帶動統籌城鄉發展,完善“以城為主、以工為主、以農為主、以游為主”城鄉統籌發展模式;加快農民向城鎮居民、產業工人、現代農業業主和三產經營(從業)者轉變,實現農民有資產、有崗位、有技能、有保障,探索出了一條農民轉化成為城鎮居民的成功道路。
以城為主統籌城鄉
——農民轉化為有產有業的城鎮居民。以仁壽縣大化鎮為例,該鎮勞動村、寒保村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依托大化場鎮建設新農村綜合體,目前正加緊推進,明年群眾即可入住。綜合體共占地146畝,安置農戶888戶、2664人。為實現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有資產”,鎮上為每個進入綜合體的居民提供5平方米的生產經營性用房,實行統一出租、租金分紅。
——發掘文化底蘊,擴大縣域城鎮。以丹棱縣為例,該縣開發“大雅文化新城”,城市聚集能力顯著提升。大雅文化新城位于丹棱縣城南片區,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其建設總體思路是:首先通過“三會”(規委會、黨代會、人代會)決策,城市規劃修編,基礎設施配套等措施積極引導;大力挖掘創意大雅文化,通過大雅堂公園、大雅廣場、濱河路及景觀等文化景觀項目建設,提升新城文化品質;成功吸引大雅城城市綜合體、四星級酒店及南岸首席、影視教學和拍攝基地等重大項目落戶。大雅文化新城開發中,政府投入僅6000多萬元,大幅提升了整個片區400多畝土地的價值,土地增值、項目稅費收益超過6億元,投入產出比達到1:10。目前,有在建重大項目13個,總投資33億元,全部建成后,將新增城鎮人口2萬人以上,新增就業3000人以上,提高城鎮化率10個百分點以上。
以工為主統籌城鄉
——以彭山縣南方家居產業園為例。該園區以南方家居集團為龍頭,定位高端出口家具產業制造基地,規劃面積2600畝,分三期建成。一期主要為工廠建設,占地1065畝,通過整合家俱產業鏈,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基礎設施、自主建設廠房。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進度70%,進駐企業61家,建成廠房15棟,現有用工數近7000人,其中本地農民占一半以上,普工月平均工資3000元,熟練工可達5000—6000元。項目二期、三期主要為生活配套設施和工業旅游項目開發,用5—10年時間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區,一個融企業文化展示、居住、休閑服務于一體的南方小鎮,形成產業工人3—4萬人,服務人員1—2萬人的小城鎮。
——還有丹棱機械產業園區的實踐也證明,實施高位嫁接,助企業發展促就業成效明顯。年初,丹棱縣機械產業園區針對重點企業,逐戶開展發展態勢分析,幫助企業明確發展目標,實施高位嫁接計劃,與企業一道走出去請進來,將園區企業“嫁接”到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技術合作、產品合作、市場合作、資本合作等途徑,帶動園區現有企業技改擴能,新建新上生產線,拓展市場,擴大銷售。現已成功促成柯美特與匯金泰富基金合資,新建8萬噸鋁材項目;明宏光學與ME、波斯萊爾合作,簽下3000萬元外貿訂單,共同研發光電新產品;興晟鋰業產品與上市公司合資,引資4億元打造全國最大的基礎鋰鹽生產基地;萊斯特機械進入全球最大的起重機生產企業芬蘭科尼公司產品供應系統,訂單較去年增長50%。此外,漢柯助劑與云南大學高分子材料中心、麻妹子與西華大學等進行了技術合作。這一創舉,可為園區企業增加就業崗位近300個,也為園區轉型發展趟出了新路子。
——對農民進行就業培訓,促使其就近就業。以青神縣為例,該縣依托機械、竹編兩大優勢產業,大力實施每年培訓1千名機械產業工人和1千名竹編產業工人的“雙千”培訓工程,構建“產業促培訓、培訓助就業、就業保增收”的工作新機制。一是構建培訓體系。財政出資,建立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培訓基地、企業車間實訓基地等就業培訓點18個,形成覆蓋縣、鄉、村的三級就業培訓網絡。二是優化教學方式。整合院校和企業師資,有針對性地組織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設立初級、中級、高級班,男工以機械產業培訓為主,女工以竹編產業培訓為主。三是加強就業合作。結合企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量身定制專業人才,云華竹旅、竹福竹藝、狀元竹編、丹甫股份、青城機械、德恩機械等企業與學員簽訂協議,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培訓合格可直接上崗就業。目前,“雙千培訓”已開展培訓30期,培訓機械、竹編產業工人4315名,3970人實現就業,占92%,其中:吸引了931名在外務工者返鄉就業和1150名農村婦女居家靈活就業。
以農為主統籌城鄉
——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東坡區永壽鎮的實踐證明,筑牢基礎促流轉,引導農民向現代農業業主轉變成效顯著。永壽鎮依托區位優勢,引進蔬菜基地建設項目和小農水建設項目,加快農田道路、水利建設,為土地規模流轉提供優越環境,并建立起鎮、村、社一體化管理的土地流轉臺賬,實行規范化管理,既降低了農民流轉風險,也解決了土地規模化流轉難問題。該鎮規模流轉土地達9351畝,其中65%為本地農業業主經營,并使3900多戶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該鎮農業業主羅全生最為典型,他于2011年發起創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投資上百萬元,購置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旋耕機、秸稈還田機、開溝機、拖拉機等各類農機設備30余臺,開展農機耕種服務,服務區域覆蓋東坡區的思蒙、悅興,以及仁壽縣、彭山縣、青神縣的部分鄉鎮,去年和今年,合作社的耕種服務面積分別達到2萬畝、2.5萬畝,純收益分別達100萬元、125萬元。同時,羅全生本人還流轉了700多畝土地規模種植糧食,年純收益20—30萬元。注冊了東坡區第一家家庭農場——建峰家庭農場,著力于打造集糧食種植、采收、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家庭農場。
——培植農業業主。以洪雅縣止戈鎮為例,該鎮在深入村社調研的基礎上,按種植、養殖業標準,篩選出9戶有強烈發展愿望和一定經濟基礎的農戶,作為農民向農業業主轉變的培育對象,由鎮農業服務中心統一登記,實施進度管理。同時,對登記的培育對象實行“三個一”服務,即對每戶業主落實一名包村干部“一對一”聯系幫扶;落實一名技術人員對業主進行種植、養殖技術指導;實行一月一次走訪制度,及時了解業主生產經營情況,并幫助解決問題。
——培植家庭農場主。丹棱縣的實踐證明,依托現代農業園區,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成效顯著。該縣大力推廣“大園區、小業主”模式,通過打造“農業、林業、畜牧業”3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萬畝“不知火”產業園區、萬畝珍稀苗木園區、1000萬只林下雞產業園區,引導促進農民由家庭小規模種植向業主規模種植轉變,由分散種植向集約種植轉變,由傳統農業向品牌農業轉變。該縣專門出臺發展家庭農場實施意見,建立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專項資金,家庭農場快速發展。該縣經工商登記注冊家庭農場達56家,經營規模達4356畝。
以游為主統籌城鄉
——借助旅游景區,發展第三產業。彭山縣牧馬鄉依托重大三產項目——恒大·金碧天下旅游區項目,引導農民向三產經營(從業)者轉變。配套建設牧馬鎮蓮花旅游新村綜合體,集中安置本地農戶447戶。針對牧馬鎮拆遷安置農戶1000多戶、新增無業青年2200余人的實際,為切實解決綜合體居民的長遠生計問題,彭山縣按照“全域黃龍溪”的發展理念,積極利用地域優勢,在蓮花村開辦農村青年夜校,深入企業了解用工需求和失地青年就業意愿,并與項目單位共同開展訂單式培訓24期、932人,舉辦了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青年講堂3期、100余人。除幫助305名農村青年在企業就業外,還促進了1500人轉化為三產經營(從業)者,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僅蓮花新村綜合體就有200多人到恒大從事管道安裝、保潔、酒店等服務,工資1350—3000多元。還有少數農戶在新村內建起了鄉村旅店,月收入在4000千元以上。
——引導農民發展鄉村旅游。以洪雅縣瓦屋山景區為例,一是著力引導當地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先后組織三產經營(從業)者300余人赴七里坪、柳江等地參觀學習;組織開展三產經營(從業)者技能培訓6期、450人次。二是指導當地34家農家樂提檔升級,幫助當地有意愿但無資金的7戶農戶尋找合伙人,共同發展農家樂。三是規范價格,培育旅游市場。對游客在景區內農家樂吃住一天的價格實行60—80元的指導價,并嚴格行業自律,游客較往年大幅增加。該景區共新建農家樂20家,促進當地農民561人轉變為三產經營(從業)者。
(作者單位:四川省眉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