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縣為國之基。縣域經濟作為最具活力的板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實踐證明,用好考核評價這個指揮棒,是壯大縣域經濟關鍵所在。
今年6月28日,為了體現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凝聚合力推進四川省委的“三大發展戰略”,實現“兩個跨越”,四川省出臺了《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考核辦法》)。在新考核評價體系下,四川183個縣區被劃分成47個市轄區、43個重點開發區縣、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
《考核辦法》意義何在?標準是什么?對縣域經濟發展將起到哪些促進作用呢?
16大指標不唯GDP論英雄
《考核辦法》根據四川的實際,將183個縣區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把縣區劃分為4大類,選取16個指標,從地區生產總值(GDP)及增速、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及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糧食總產量及增速、稅收收入增速等16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考評,為全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提供動態的參照坐標。這樣的綜合考評,緊扣四川發展戰略,突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等,這不僅僅是對經濟增長的考評,更不是簡單以GDP增長率來論英雄。
對于全省47個市轄區和43個重點開發區縣,經濟發展依然是重中之重,7個促進經濟加快發展指標權重達50%。對于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的經濟指標權重雖然達到45%,但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增速和糧食總產量及增速兩項上。而對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則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轉而重點考核貧困人口變化率和森林覆蓋率兩個指標。
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城鎮化率及提高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綜合率4個指標列為考核標準,且占比較大,在重點開發區中占28%,在限制開發區也占到了24%,突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
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愈顯重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率、空氣環境質量指數、森林覆蓋率3個指標,4類區域均占到了15%以上,重點生態功能區更達到了20%。這體現了綠色發展觀,“綠色GDP”在這類區域的考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民生改善方面,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增速、貧困人口減少率2項,重點突出省委、省政府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事業,致力于民族地區、紅色革命老區等貧困地區的扶貧,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的發展要求。
“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不考核GDP并不意味著不發展。”四川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介紹,在所有4類區縣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增速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兩項指標都保持較高的權重,這表明“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依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出發點。
縣域差異性下準確考核政績
“各縣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各不相同,承擔的功能也不一樣,從前‘一刀切考核不僅有失公平,還可能使一些區縣不顧自己的優劣勢,盲目發展。”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認為,分類考核是科學發展、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綜觀傳統的經濟工作考核,有著考核指標多而全、重點不突出、權重分配不合理等問題,考核結果含糊不清,難以公正、準確地反映實績。而此次《考核辦法》,在分類上更加科學,根據全省的“三大發展戰略”和四川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和民族地區的四類區域的特點,充分考慮到縣域不同的基礎、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發展取向。
《考核辦法》將183個縣(市、區)分為4類:第一類是47個市轄區,主要考慮市轄區與縣(市)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取向;第二類是43個重點開發區縣,工業基礎較強,發展勢頭強勁,普遍財力較強;第三類是35個農產品主產區縣,地處丘陵地區,農業基礎好,但財力稍微顯弱;第四類是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分布在民族地區,地處長江生態保護區,地廣人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不足,財力較差。
不難看出,《考核辦法》在每一類的綜合評價和排序中,既保證了考評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比性,也避免了不同基礎、不同特點、不同發展取向的縣域進行盲目比較,使先進縣(市、區)對于同類縣域具有更強的示范、引領作用。
考核標準就是指揮棒
“考核標準就是指揮棒,對縣區發展的指導直接有效。”王一宏介紹,分類考核具體體現在16項指標的權重不同,從中則可以看出不同類別縣未來的發展重點。
在縣區經濟發展及勢力的考核中,地區生產總值(GDP)及增速、稅收收入增速、地方政府性債務率及新增債務率三項指標在重點開發區域甚至考核占比達到了23%,這在另一層意義上而言,正是對經濟發展要求的加碼,對重點區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盛毅認為,“不以GDP論英雄”不是不發展,而是按照不同的模式和路徑優化發展。“比如農業縣減輕了發展工業的考核,就可以重新思考土地用途;生態功能縣則把注意力轉到生態建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保持發展定力,另一方面還能防止重復建設、浪費投資。”
辦法提到,考核結果將實行加權匯總百分評定制,根據得分從高到低排序,按照全省拉通排名和類區分類排名相結合的辦法選取確定“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體現縣域差異與多層次激勵相結合。每年發布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結果,作為激勵先進和評價縣級領導班子的重要依據。
由于考核評價指標設置全面客觀、方法科學公正,程序規范嚴謹、措施保障有力,因此,考核評價結果能夠基本反映各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及發展狀況,同時也會毫不留情地反映出存在的差距。
因此,通過跟蹤整個考核評價全過程,不僅可以從縱向了解類似區域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差距,還可以從橫向了解各縣區部門工作的優劣,一舉多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