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柯杰

2014年7月28日凌晨,一場大火將寧波一座百年天主教堂燒成無頂的空空框架,這座被稱為寧波記憶地標的全國文保單位,成為一具只有墻壁和鐘樓建筑的空殼。
消息傳開,許多寧波市民冒雨前來,在現場的警戒線周圍觀看,一些攝影愛好者舉著相機,試圖為這座百年教堂留下影像。
當天下午4時,教堂所在地江北區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該教堂在火災中過火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同時公告消防等各部門正在鑒定火災原因。一些寧波本地的文物愛好者在惋惜的同時,希望政府能就此問責。
地標建筑遭遇大火
這場大火幾無先兆。
據一位目擊者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他和朋友當天晚上在教堂附近的酒吧內喝酒,深夜準備回家時,聽到出租車司機說教堂失火。他走了一百多米,穿過甬江大橋的引橋,來到教堂附近的廣場上,看到黑煙從鐘樓后冒出,消防車的第一批水槍已經把水噴射上去。幾分鐘后,增援的消防車呼嘯而來,但大火似乎燒得更快,一眨眼就蔓延到了鐘樓,冒出滾滾濃煙。
老外灘天主教堂是浙江省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72年,1899年增建鐘樓,形成今日樣貌。
2006年,老外灘天主教堂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它是老外灘的最高建筑,也是寧波殖民歷史的象征。作為活文物,該教堂依然是宗教場地,每個星期都舉辦教友活動。
從另一種視角看,天主教堂是寧波作為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繁華的歷史見證,也是寧波近代城市文明史的開端。
據周時奮所編寫的《鄞縣志》記載,與宋元時期的興盛相比,明朝以來,寧波作為港口貿易的功能逐漸衰弱,連年海禁讓海運業蕭條殘存,只與日本等開展一些國家規定的貿易。
清康熙后期開海禁后,寧波航運業逐步恢復,并形成本土第一支沙船幫,百年來積累了大量財富,在上海開埠后遷至上海,成為近代上海民族資本家的主力部隊。
1844年1月1日,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城市正式開埠。開埠后,歐洲各國列強很快建立自己的領地,設立領事館和商務中心。在如今天主教堂往北的區域內,形成一條狹長的沿海居住地,獲得了治外法權,成為“國中之國”。在這里,自然少不了建造教堂。
葬在教堂的法國傳教士
老外灘天主教堂并不是寧波最早的天主教堂。
1842年,寧波開埠前兩年,天主教傳教士法國人顧芳濟就來傳教,5年后,顧芳濟在寧波藥行街買地建教堂,但落成一年后倒塌。
直到1872年,法國一位傳教士用兩年時間建起如今被燒毀的老外灘天主教堂。教堂選址在奉化江、余姚江合流成甬江的三江口一塊凸出處,位于外國人居住區的南側。自此往西是余姚江——從紹興平原到寧波的重要物資水道,如今是世界文化遺產京杭運河中杭甬運河的一部分,往北就是甬江入海水道。
教堂用磚頭砌厚墻,再用杉木做成十字頂,上覆瓦片。此次著火前,基本保持著當年建筑整體結構的原汁原味。
1879年9月,法國傳教士趙保祿到寧波,5年后接任主教,以這座天主教堂為平臺,開始在寧波的傳奇一生。
開埠后,寧波洋教盛行,傳教也充滿競爭性。據《鄞縣志》記載,其中基督教就有14個教派,互相爭搶地盤,后簽訂“睦誼條約”,劃定地盤各自傳教。
趙保祿更善于經營關系,在外國領事、宗教界和寧波官民各界穿梭交際,漸成寧波風云人物。他在寧波長達40余年,貫穿晚清直至民國。寧波民間諺語說,“道臺一顆印,不如趙保祿一封信”,彰顯其在寧波官場的影響力。
據史料記載,趙保祿與當時寧紹道臺、后來的洋務運動領袖薛福成,因中法戰爭有過一場交鋒。
1885年2月,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中將率艦隊進犯鎮海口,薛福成親自到前線指揮保衛戰。
這場戰爭持續近5個月,薛福成擔心寧波的法國傳教士充當奸細,要求趙保祿將傳教士撤出舟山定海等地,移往教堂所在地的江北居住,但趙保祿拒不搬遷,還在信中威脅薛福成:“此舉必將自招禍害,可呼召法艦來攻寧波、定海耳!”但薛福成態度強硬,趙保祿最后只得遵從。
趙保祿在教內威望極高,19世紀末,這位主教獲得清廷多次嘉獎,獲賜雙龍二等寶星。1926年,年邁的趙保祿在法國家鄉病逝,遺體由法國軍艦運回寧波天主教堂,至今安葬在教堂內。
教堂是故鄉的象征
對于老寧波人來說,這座教堂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是游子心中故鄉的象征,教堂也見證了寧波幫巨賈個人的奮斗史和整個寧波老外灘的發展史。
自上海開埠后,成千上萬的寧波人到上海謀生,從做買辦到做實業,從金融到文化產業,寧波人形成了近代上海第一個有影響力的商幫。
連接滬甬兩地的水路運輸繁忙,成為中國輪運業主要的定期航線之一。寧波本地文物愛好者樓稼平向本刊記者提供的一張照片顯示,當時的寧波外灘有數艘輪船停泊,一艘輪船正在甬江航道行駛,幾艘木帆船停泊在碼頭附近,一近一遠,兩座尖尖的塔頂清晰可見。
“遠處是天封塔,近處就是天主教堂的塔頂。寧波游子回故鄉,從上海坐一夜的輪船,沿著甬江往里開,看到這兩座塔頂,就意味著回家了?!睒羌谄秸f。
在這法外之地的外灘上,包括招商局、法國東方輪船公司、太古輪船和寧紹公司等航運企業,都曾設泊位碼頭。特別是1909年成立的寧紹輪船公司,以旅滬寧波籍商人虞洽卿發起資本成立,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輪船公司。
滬甬線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黃金航線,是兩地交流的主要通道。據歷史記載,抗戰勝利后第一年的1946年,該航線平均月客流量達8.5萬人次,位居上海港始發的各沿海航線之首。1982年,上海十六鋪客運站正式啟用之后,滬甬線更是生意興隆,至1996年年均客流79萬人次。
“老外灘、輪船碼頭和天主教堂,這是我青春記憶的一部分。”今年47歲的潘博告訴本刊記者。他是寧波一家外貿公司的老板,曾在上海師范大學度過他的大學時代,至今家中還留有數張寒暑假往返寧波上海的船票,他記得自己是坐“天妃輪”的三等艙,一夜航船到十六鋪碼頭,扁擔一頭是被褥,另一頭是日用品。
今年81歲的馮葆欽特地到現場看過火的天主教堂。他告訴本刊記者,他的祖父一輩就在上海生活,全家信仰天主教,對于這座教堂有太多的記憶和感情。
他回憶,1949年春天,年邁的祖父曾帶著他坐輪船短暫還鄉,當年7月,祖父帶著叔叔去了臺灣,音訊全無。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恢復通訊后,在臺灣的叔叔來信,說祖父已經過世多年,少小離家的叔叔和堂弟要求拍一些寧波的照片,其中點名要老外灘天主教堂、寧波鼓樓和靈橋的。
“現在我那臺灣的堂阿弟再要這些照片,真不知道到哪里去拍了,希望它能快點重建好。”馮葆欽老人喃喃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