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

雖然許多人早就聽過“垃圾食品”的說法,但還是被“上海福喜過期肉事件”給驚呆了。
2014年7月26日,美國福喜集團(OSI)宣布召回由上海福喜生產的所有產品,同時啟動徹底的內部調查。與此同時,麥當勞也終于忍痛割了福喜這塊“腐肉”。
麥當勞中國公司聲明斷絕與福喜中國所有工廠的關系。這個在20世紀90年代,隨麥當勞一起進入中國食品產業鏈的公司,終于與黃金搭檔麥當勞分道揚鑣。
管理手段和技術體系不完備
上海福喜事件還在發酵,北京又曝出烤肉店將“口水肉”轉手回餐桌的丑聞。人們不僅又要追問,龐大的食品安全監管系統去哪兒了?
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中,大多數社會、經濟問題的背后都掩藏著管理問題。科學管理同科學技術一樣,應該被視為先進生產力之列。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人們都將糟糕的食品安全狀況歸咎于“九龍治水”的分段監管體制。《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頒布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相繼進行了一系列機構改革,舊有分段監管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撥亂反正。
但是,中國食品安全狀況沒能得到根本扭轉。我們仍然沒能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的監管手段,這或許成為問題主要癥結所在。事前風險預警機制、事后懲戒監督體系都不完善,這給老百姓帶來“龐大卻長期處于休眠狀態的監管系統向來后發制人”的印象。
最近幾年來,食品安全監管的各相關部門付出了努力,但是食品安全監管效果仍然與老百姓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這里面就存在科學管理問題。
要進一步改善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相關部門亟待吸取各方智慧和力量,進行一場管理創新。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監管技術體系不完備,對全產業鏈風險掌控不夠的短板。缺乏適合實際情況的創新監管技術和模式。
比如,國內一些大中型食品企業引入了HACCP、ISO、GMP、SSOP等監管和認證體系。但是這些體系的運用往往并非完全獨立,需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理想作用。這些體系最初被出口型企業引進,而一般的企業鮮少采用。
此外,這些監管體系和技術手段都誕生于歐美國家的經濟實踐中,它與中國市場的現實存在一些對接難題。中國企業或者專業管理機構,缺乏管理技術的原創研發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也幾乎沒有太多話語權。
監測檢驗資源亟需梳理整合
“從田間到餐桌”的漫長產業鏈上,涉及眾多市場主體和環節,風險密集存在。所以,食品安全幾乎不可能做到“零風險”。
一些人于是迷信食品企業所謂“現代化品控體系”。也有人會在類似“上海福喜過期肉事件”曝出之后,對企業標榜的這種體系產生疑慮,轉而推崇“社區農業”等食品短鏈系統。
但是,工業時代社會分工細化,食品產業從“短鏈”到“長鏈”是必然的過程。于是,一些企業開始備加推崇“食品全產業鏈”。然而,“全產業鏈”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成分,即便擁有強大實力也不一定在整個產業鏈上能做到自給自足。
“全產業鏈”模式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開始被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提及,但是“全產業鏈”帶來的成本風險,以及質控風險卻是巨大的。
因此,與其建立“全產業鏈”的供應體系,不如建立“全產業鏈”的“鏈式監管”體系,利用科學的監管體系和手段打造食品安全的鏈式監管,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全覆蓋。
但是,食品安全監管就像一場“戰爭”,它考驗著監管者的動員能力、指揮能力。政府有必要對整個社會,無論體制內還是市場上的監管資源進行重新梳理,重構監管系統。對于能夠進入市場成為主體的機構應該果斷放行。讓其更好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
比如,歐美日善于引入社會專業機構輔助進行食品安全監管,這就需要扶持諸如監測、檢驗領域的第三方社會組織。第三方社會組織往往被稱為市場經濟的“潤滑劑”、“經濟警察”。
然而,中國的第三方社會組織發展水平不夠。十余萬專業人才沉淀在近7000余家官辦檢驗監測機構里。因此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過程中,中國的第三方社會組織常常被國外同類機構斥為“社會化”程度低而不被接受。這些機構自身也苦于體制機制原因發展受限。
當然,這并不一定能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丑聞的發生。比如,麥當勞也通過了第三方機構檢查福喜公司產品,但是依然發生了“悲劇”。
這就需要處理好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這兩對關系,建立一種邊界合理的分工機制。政府加強整體監管,尤其是對第三方機構的監控,對“鏈式監管”薄弱環節的密切注視。
當務之急是加強信息披露
如果不是這次“過期肉事件”,很少有消費者知道上海福喜公司。更不會知道這是一家身上曾經布滿“光環”的企業,自稱“麥當勞的最佳供貨商”,2014年初該公司還被評為“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A級)”。
但是直到現在,福喜的相關信息也很難獲得。政府監管部門對其監管信息的披露也不夠。
近年來本刊記者在多個場合聽聞監管部門叫屈,如“一起事件被媒體炒作就廣為人知,公眾對我們所做的工作不知道而已。”
沒有證據表明信息透明會導致公眾恐慌,卻有證據表明讓作為利益攸關方的消費者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各種對話、討論中來有助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能加強社會食品安全素養的提升,利用全社會資源和智慧,發揮社會共治的作用,是利好而非添亂。反而在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備的情況下,眾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往往會受到誤導。
這一系列轉變也對信息披露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應該鼓勵企業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建立制度保證其信息披露效果,加強對標簽、廣告信息的監管,打擊虛假信息宣傳,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便于消費者作出選擇。
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在于信息不對稱,信息公開透明是化解風險和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信任的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