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寧
人物類專題片,是一種運用現在時或過去時的紀實手法,對社會生活的某一個典型人物給予集中、深入報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拍攝人物專題片除了要把握好選題、拍攝技巧、準確解說、優美配音音效烘托以及流暢的剪輯之外,還要使專題片中的人物表現靈魂飽滿、情緒充沛、形象突出,既真實可信,又富有感染力。筆者認為,拍攝中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要做好紀實跟蹤
真實性是專題片的本質特性。專題片在傳遞信息時,會不自覺地抒發和表達作者的態度與觀點,但觀眾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紀實性的跟拍則是一種印證,能夠將主客觀兩方面的真實性全面地表達出來。一方面表達主觀真實。拍攝者本身只有被所拍攝的內容所感動,才能帶著真實情感去拍攝,而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才能在片子中自然流露,表達出拍攝者對現實與人生的思考和觀察方式,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表達客觀真實。拍攝前,要確定出專題片人物表現的主線,選擇出與主題密切相關的事件進行合理取舍,有目的地全程跟蹤拍攝,來“真實地再現真人真事”的“正在發生”的過程。如:人物專題片《社區的守望者》,講述一位平凡的社區民警,六年間風雨無阻地堅守自己的崗位。畫面所反映的拍攝對象的內心世界、獨特個性也直接呈現,因此具有強烈的可信性。
2.要注重細節的刻畫
細節在專題片中具有不凡的表現力。專題片的創作需要調動一切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富有生命力的細節刻畫,竭力渲染情緒,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震憾心靈的作用。在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應事先對拍攝的文字腳本進行詳細的分析,尤其對哪里需要呈現出細節以及如何拍攝出需要的細節鏡頭要做到心中有數。細節的捕捉首先要特別注重最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細節,例如神情細節、動作細節、物件細節、環境細節、聲音細節等,拍攝要細致入微,角度豐富,邏輯清晰,使作品的內容更準確、更突出、更鮮明、更深刻。典型細節一經運用,最容易抓住觀眾,打動人心,會和觀眾預設的感情激起共鳴,從而產生蘊藏力和折射力。如:人物專題片《孝·感》,片中抓住了福利院院長為老人洗臉、梳頭、捶背、喂飯、疊被子等等動作、神態的細節進行拍攝,很好地烘托出她對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愛。
3.恰當運用情景再現
“情景再現”類似電影鏡頭,需要根據真實故事進行畫面設計,實際上幾乎全是擺拍。再現的段落應盡可能地貼近真實,如果有條件,首選本人出演;如果不能本人來,那最好使用比較平實的鏡頭,并且將人物置身于片中當事人的現實環境中,可以做些模糊處理。這樣比起用大量的解說詞要更有可視性。使用“情景再現”時,要特別注意所有物品一定要100%還原,才可能接近還原真實,可以把當事人使用這些物品的鏡頭拍下來。或者找到同時期同類物件。例如:人物專題片《陳建洲》中,首先,用舊照片再現陳的籃球生涯,又通過陳的紀錄片《態度》的片段節選放映以及擔任非洲“饑餓大使”的圖片,來映襯陳對籃球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情景再現”使用得恰到好處。
4.進行同期聲的整合
同期聲在專題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種同期聲是對現場聲音做真實紀錄和表現,是為了建立片子的聲音形象,在時間上,讓人感受到的是現在進行時態;在時空上,起到一種畫外空間的效果,產生意境美,音有盡而意無窮。例如:當我們在觀看戰爭時期的電視專題片時,真實的戰爭場面混合真切的槍炮聲、飛機聲,馬上就可以把我們帶到當時的年代。另一種同期聲就是對片中當事人和與他、與事件密切相關的人進行采訪談話,使畫面的內容進一步具體化和確定化,從而讓觀眾更易于理解感受畫面的內涵,進而較好地實現預先設計的創作意圖。
兩種同期聲可以整合起來運用,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來詮釋現場畫面,根據畫面側重點不同進行各種不同的配置,增加畫面的逼真程度,用聲音或音響的連貫性來彌補畫面的不連貫性,要給觀眾創設多面性的感受情境。只有通過幾段同期聲的合理配置,專題片的真切感染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總之,人物類專題片的創作手段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要遵循其特定的內在規律,只要能夠將創作意圖準確地傳達給觀眾,打動觀眾,引起觀眾在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這個片子也就成功了。
(作者系遼寧師范大學影視編導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