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欣
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涉老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在促進老齡化社會和諧進程中,涉老新聞起著傳遞信息、意見溝通、輿論監督、社會引導等重要作用,而研究和把握涉老新聞的規律,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水平,則是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的基礎。筆者通過10余年的采訪實踐,對涉老新聞報道規律有一些認識,歸納如下。
一、涉老新聞的主線是——養老
養老,是最為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也是備受關注的新聞焦點話題。無論是各級政府出臺的養老新政,還是有關養老金上漲的動態消息,都與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并軌改革等更是當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在“人人都會老”的現實下,與“養老”相關的事業和產業、為實現“老有所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都應成為涉老新聞的報道范疇。把握這條規律,在進行策劃或采寫涉老新聞時,就有了清晰的導向和遵循。
作為專業老年媒體的工作者,筆者在新聞報道中,始終堅持圍繞“養老”這一主線,從社會、家庭、個人等不同層面采擷新聞點。無論是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孝敬與照料,還是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與尊重,或者老年人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都是筆者進行正面宣傳的素材。反之,便會以適當形式進行輿論監督,從而達到傳播正能量的社會效果。
二、涉老新聞的目的是——引導
老年人常被看作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之所以“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離開了工作崗位,不再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主體力量;二是體力、精力不及年輕時充沛,養生成為主要任務;三是思想相對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偏弱。這些客觀規律,正是老年人需要社會關心、關注的原因所在。在新聞傳播中,如何幫助老年群體克服“弱勢”心理,營造理性共鳴的信息傳播場,是涉老新聞工作者提升自身社會引導能力的關鍵。筆者認為,應從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出發,通過各種客觀、真實、健康向上的新聞報道,去影響和帶動老年人的思想和行為,增強他們的勇氣和希望,從而引導和激勵老年人為追求晚年幸福生活而努力,以此推動社會尊老敬老共識的提升。把握住“社會引導”這一根本目的,涉老新聞就有了靈魂。
以老年群體中的正面典型報道為例,“退而不休”的老年人有多種類型,有不計報酬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物,有利用自身技術能力從事經營活動的老人,還有結合興趣愛好給他人輸送快樂的老人。為了突出社會引導,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將宣傳重點放在那些講求奉獻、余熱生輝、體現社會核心價值的人物身上,通過挖掘他們的人性閃光點,不斷引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三、涉老新聞的核心是——服務
涉老新聞的核心理念是服務,一面是為黨和政府服務,一面是為老年群體服務。從事涉老新聞工作的人員,必須準確定位自己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做到上情下達時要權威發布,解讀政策時要準確到位,反映問題時要客觀真實,才能使宣傳報道達到“雙滿意”的效果。在與相關部門的合作中,涉老新聞工作者,也要兼顧為老年人服務的思想,方可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例如:2011至2013年,遼寧省委老干部局連續與晚晴報社合作,每年在重要版面開設專欄,宣傳、推動全省老干部工作。報社指派筆者對欄目稿件進行改編統籌。筆者遵照省局相關處室對欄目提出的總體要求,并做到與上報稿件的各個基層單位取得聯系,核實關鍵信息,提煉宣傳重點,力爭使刊發的稿件既凸顯亮色又對工作具有借鑒意義。3年中,由筆者改編或采寫的欄目見報稿件共有136篇,其中:“全省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創新案例”50篇;“喜迎黨的十八大 創先爭優展風采”典型事例60篇;跟隨省委老干部局調研組“走基層”,采寫全省老干部工作亮點稿件26篇。在合辦欄目過程中,通過報紙公開投票、省局綜合評定等方式,在全省范圍評選出田守誠等10名“最美老干部”和6名“敬老好兒女”。在為老干部工作部門服務的同時,兼顧了為老干部服務的理念,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四、涉老新聞的底線是——良知
我國著名報人鄒韜奮先生指出:“記者,說到底,是社會的良心。”作為涉老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對老年群體的生存狀態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堅持“用事實說話”的方針,選擇“政府重視、老人關心、普遍存在”的選題,反映和推動解決老齡化社會進步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近幾年,筆者將關注老年群體生活現狀的深度報道作為研究探索的重點,針對老齡化社會熱點問題,先后采寫了《“以房養老”離咱有多遠》、《關注老年人“精神需求”》、《老年陪護供需現況調查》等多組系列報道。通過查閱大量文件資料,采訪相關部門、業內人士、老年人代表,并收集整理國內外先進經驗,梳理出完整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起到了“既替老人說話,又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的作用,引起了良好的互動和反響。走在這條永無止境的探索之路上,良知是底線,責任是動力。
(作者單位:晚晴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