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崇亮
電視民生新聞,很接地氣,由于其獨特的親民視角和內質,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因此,其在各地可謂異軍突起遍地開花,但,電視民生新聞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民生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
民生新聞以其本土化、平民化、低視角的特質吸引了很多觀眾。由于其獨特的“吸附力”,促其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獲“雙贏”。由于成功者在先,于是,跟風者、拷貝者、模板者,便緊隨其后蜂擁而至一哄而上。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辦民生新聞欄目,節目風格、節目定位以及節目內容都極具“相似性”。而且有的“一家辦多檔”,多檔之間“自相火拼”,搶占市場份額、分攤廣告資源。這樣,一方面導致“人、財、物”資源重疊浪費;另一方面“彼此克隆”,也導致節目在低水平上重復運作。因此,民生新聞的長期同質化競爭,對民生新聞個性化傳播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
民生新聞節目,如何走出民生新聞長期同質化競爭的“怪圈”?唯一答案就是獨辟蹊徑走個性化發展之路。十年前,山東的《拉呱》節目,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個性化原始創新。《拉呱》主持人“小么哥”是相聲演員,節目以“小么哥”和攝像、觀眾“搭嗑逗哏”形式呈現。“小么哥”以特有的睿智即興制作出巧妙的導語,用妙語連珠的濟南方言引出民生新聞,在新聞結束后得體地進行辛辣、幽默的點評。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調查數據,《拉呱》這檔民生節目在整個山東省,它的平均收視份額是百分之五十五。
標新立異,獨辟蹊徑,個性化開拓,才是民生新聞走出同質化“怪圈”、走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民生新聞“碎片化”嚴重
當前很多民生新聞節目都強調本土化,對于時效性的追求過分極端,使得很多新聞報道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給“碎片化”信息,比如報道哪家的煤氣泄漏,哪家的房屋裂縫,誰手機被吸費等內容,時效性是滿足了,但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葵花寶典”卻丟了。時間久了之后,這樣的民生新聞不僅會使觀眾變得麻木,還會讓觀眾望而生厭。這樣長此以往,將不利于觀眾“忠誠度”的培養。
筆者認為:突破民生新聞“碎片化”瓶頸問題,就是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多做與新聞相關的新聞知識鏈接,多用新聞數據說話,多做新聞背景分析,多做說明型、解釋型、襯托型的“釋析性新聞”。比如:人人關注的醫保和養老政策問題。政策每年甚至每月都在變化,民生新聞你怎么把億萬人關心矚目的大問題,送進千家萬戶,送到百姓心頭?
民生新聞有責任有義務把“事件知識鏈接”送到求知若渴的尋常百姓心頭。老百姓歡迎這樣有知識、含金量高的好報道,百姓歡迎就是“忠誠度”。有了“忠誠度”,不就有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嗎?
三、民生新聞要“重事實,少麥霸”
新聞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新聞人本身并沒有宣判的權利,對一些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之后,出現一些審判性的話語,不利于矛盾妥善解決,也不利于民生新聞的健康發展。比如:有的民生主持人面對煙囪冒黑煙的污染,就拍著桌子喊:“我說你怎么還冒煙呢?我說我倒要看一看,我們記者下次再去,你還敢不敢冒煙?”試問:你是主持人還是環保局的?一個連環保局工作人員都不敢喊的話,你主持人如此拍桌瞪眼喊話合適嗎?
筆者認為:民生新聞,是“上接天,下接地,中間接地氣”。因此,主持人絕不可把新聞話筒,誤當卡拉ok的麥霸話筒,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關系政府形象,關系媒體形象。切記:油腔不是幽默,嘩眾不是創新,空話不是觀點,偏激不是貼近,感想不是事實,信口不是鮮活。新聞主持人也罷,記者也罷,誰也沒有凌駕于老百姓頭上的權力,誰也沒有新聞審判的話語權。做政府聲音的放大器,做百姓矛盾的減壓器,做百姓所想所盼所求的服務器,這才是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為文,替老百姓做好民生服務的根本。
怎樣做好民生新聞呢?從宏觀上,我們要汲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價值取向、三觀取向”等基本新聞素養。從微觀上,我們要把脈“導向正確、內涵深邃、特色濃郁、個性綺麗、策劃精細、制作精致、影響深遠、反映強烈”等民生新聞精品之作,在創新中孕育那砰然有聲的跳動脈絡。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