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作為我國古代導引術,其健身效果顯著,流傳廣泛,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的瑰寶。
八段錦的“八”字,不單指段、節和八個動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種要素,相互制約,循環運轉。正如明代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八段錦導引法》中提到的:“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錦”字是由“金”“帛”組成的,以表示其精美華貴。此外,“錦”字還應理解為是單個導引術式的薈萃,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志》一書中。據該書記載:“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這些記述說明八段錦在北宋時已流傳于世,這一時期的八段錦分為坐式和立式兩種形式。
對坐式八段錦的源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坐式八段錦源自唐代鐘離(權)創編的“鐘離八段錦法”,此法首見于《修真十書》,曾收入明代《正統道臧》第122—131冊。南宋曾 在《道樞·眾妙篇·臨江記》注中有過記述:“鐘離(權)先生八段錦,呂公(洞賓)手書石壁上,因傳于世。”另一說認為坐式八段錦源自明代 仙《活人心書》中所載“八段錦導引法”。此兩法的歌訣圖勢基本相同。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比較有影響的著作,如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八段錦導引法》,清代席錫蕃集《八段錦內功圖說》,清代婁杰集《八段錦坐立功圖說》中的《八段錦坐功》等。清乾隆年間徐文弼將此法收入其所編的《壽世傳真》,易名十二段錦,咸豐年間潘 據徐氏本并略為增刪,編入《衛生要術》,光緒年間王祖源改《衛生要術》書名為《內功圖說》,流行于世。
立式八段錦在養生文獻上首見于南宋曾 著《道樞·眾妙篇》,其文字為:“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復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藏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這一時期的八段錦未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訣化。而在南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修身秘旨》中,八段錦被定名為“呂真人安樂法”,其文已歌訣化:“昂首仰托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脾單托兼西胃,五勞回顧七傷調,鱔魚擺尾通心氣,兩手搬腳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臟,漱津咽納指雙挑。”據明代《道藏·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一書所載,金元時代的八段錦,其文字仍為七言歌訣:“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肝單托西通腎,五勞回顧七傷調;游魚擺尾通心臟,手攀雙足理于腰;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后頭敲。”其內容有兩段改為“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而后頭敲”,這顯然是由坐式八段錦中的“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演化而來。此書的“引導”就是“導引”,“子”“午”是指在半夜和中午習練。
立式八段錦到了明清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清末《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一文,首次以八段錦為名,并繪有圖像,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動作套路,其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從此傳統八段錦動作被固定下來。立式八段錦在流傳中也出現了許多流派,例如清代婁杰述八段錦立功的歌訣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鳴;鼎憑單臂舉,劍向半肩橫;擒縱如猿捷,威嚴似虎獰;更同飛燕急,立馬告功成。”還有《易筋經外經圖說·外壯練力奇驗圖》(清·佚名)、《八段錦體操圖(12式)》等。這類八段錦出于釋門,僧人把它作為武術基本功練習。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民族體育項目非常重視。20世紀50年代后期,人民體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唐豪、馬鳳閣等人編著的八段錦,后又組織了《八段錦》編寫小組,對傳統八段錦進行了整理、出版。由于政府的重視,八段錦習練群體逐年增多。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八段錦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進入大專院校課程,使其理論有了很大發展,內涵也得到了豐富。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八段錦自選套路,但其技術發展主干并沒有脫離傳統八段錦,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
流傳中有人把立式八段錦分為南北兩派,把在行功時動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動作的稱為南派,并偽托梁士昌所傳,把動作多馬步、以剛為主的稱為北派,附會為岳飛所傳。從文獻和動作上考察,不論是南派還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會的傳人更無文字可考證。
八段錦究竟為何人、何時所創,今尚難定論。南宋藏書家晁公武所撰《郡齋讀書志》記載:“八段錦一卷,不提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宋末元初史學家馬端臨撰編《文獻通考》中所記與《郡齋讀書志》相同。從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圖勢與八段錦圖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左右開弓似射雕”、“背后七顛百病消”相似。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輯錄的《養性延命錄》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一些動作圖勢。例如,“狼距鴟顧,左右自搖曳”與“五勞七傷往后瞧”動作相似,“頓踵三還”與“背后七顛百病消”相似,“左右挽弓勢”即“左右開弓似射雕”,“左右單托天勢”即“調理脾胃須單舉”,“兩手前筑勢”亦即“攢拳怒目增力氣”。這說明八段錦與《導引圖》以及《養性延命錄》中的動作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是一脈相承的。通過對立式八段錦的源流考察,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1 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于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2 傳統八段錦的創編人究竟是誰,目前尚無確切證據,但它作為歷代養生家和廣大習練者共同創造的財富這一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3 清末以前的八段錦是以肢體運動為主,是一種傳統的導引術;
4 盡管八段錦有不同流派,但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它們在流傳中相互滲透,并逐漸趨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