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詩詞是培養學生文學趣味的最好媒介,閱讀和欣賞古詩詞,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滋養性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創造詩意的人生。但我們知道古詩詞語句簡潔洗煉,內容有一定的跳躍性,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難學,對于教師來講,古詩難教。如何讓小學生樂學、愛學、會學,是教學中需要深究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嘗試了幾種方法,得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一、欣賞品味、多元解讀
古詩文的欣賞品味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以審美為主導,感知、理解、體驗、想象等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多種心理活動共同參與的過程。
(1)尊重多元解讀,聆聽不同聲音。古詩創作年代久遠,語言又絕對凝練,因此,學生要欣賞品味古詩文,應該是同詩文之間的自然融合,同社會歷史環境之間的平等對話,同詩人之間的個性交流。例如,教學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對于“醉”字的理解,有學生理解為蘇軾生性豪放,好飲酒作詩,這首詩是詩人在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也有學生認為蘇軾在望湖樓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陶醉于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便寫下了這首詩。我覺得學生說得都有理,兩種理解未嘗不可。
(2)巧妙點撥引導,還原詩文意境。在古詩文教學中,學生擁有和古詩文“對話交流”的主動權,擁有對古詩文多元理解的權利,并不意味著教師充當旁觀者的角色,因為自由放任對話、盲目任意理解是不可取的,那樣會丟失古詩文的藝術內涵和情感魅力。所以教師的巧妙點撥、智慧引導顯得更為重要,具體可通過在“誦讀體味”中點撥,在“咬文嚼字”中領悟。
二、拓展延伸、積淀底蘊
(1)拓展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寫作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同樣表達“思鄉之情”的,王維在異鄉生活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安石則因思鄉之切,睹春風問明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遠在他鄉,不能與故鄉的親人團聚,也只能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寬慰自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 教師在教學時,不必拘泥于傳統的逐首教學,可以資源整合,主題凝聚,這樣學生不僅積累得多,對同主題的詩文理解得也更通透。
(2)延伸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紐帶,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如在教柳宗元《江雪》后,出示的張志和《漁歌子》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一個是春雨垂釣圖,通過誦讀比較出同是垂釣圖,意境卻截然不同,更好地體會出《江雪》中詩人萬分孤獨的心情。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多了一種比較閱讀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而且還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真是一舉多得。
(3)挖掘同一詩人的作品。在深入研讀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語言特色的基礎上,學習這位詩人的其他詩篇,有機地融合在學詩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詩人寫作風格的把握。如教學古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后,還可以學習陸游的其他愛國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書憤》等。細細品讀這一組愛國詩,學生就會知道陸游為什么臨死前還要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也就不難體會陸游心中雪恥御侮,收復失地的迫切。
三、調動感官、激活課堂
(1)揮筆作畫,再現意境。絕大多數的古詩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敘事喻理。學生通過讀中悟情,讀中明理,頭腦中或深或淺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圖畫。如果教師能激勵學生把頭腦中的畫用筆畫出來,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原詩內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如學《宿新市徐公店》時,我讓學生想想如果概括詩意作畫,要畫些什么?學生仔細揣摩后,知道要畫稀疏的籬笆,一條狹長的小路,樹上只能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一些落花,蝴蝶高處可以畫,菜花叢中就不要畫了,詩上說 “飛入菜花無處尋”……濃濃的詩情畫意把課堂襯托得古韻十足,學生的想象展翅飛翔,學習興趣盡情釋放,繪畫給予課堂的魅力正是教師求之不得的。
(2)即興表演,演繹詩情。在古詩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完成,學生新奇感減弱,注意力分散,教師應在此時抓住學生的表現欲,設立一個興奮點,在表演中把教學再次推向高潮。在《游園不值》這首古詩即將講解完的時候,我讓學生扮演詩人葉紹翁,剛開始一個調皮的孩子表演得不是很到位,學生們就議論開了:“古代的人走路不是這樣的,應該很慢。”“地上有青苔,應該走得很小心。”“文中說是‘小扣,應該輕輕敲門,不應該敲那么重。”這時,我插了一句,“僅僅是因為柴門我們才不能很重的敲門嗎?那我們教室的門那么牢固,就可以敲得很重了嗎?”學生馬上領悟出葉紹翁很有禮貌,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提醒注意臉上的表情,詩人一開始是很失望的,然后看到了一枝紅杏很驚喜……此時,葉紹翁已在學生的胸中化為鮮活的形象了,學生們個個都處于躍躍欲試,呼之欲出的狀態之中,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詩意。
四、學以致用、收獲喜悅
新課標指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我認為如果學生在積淀文化底蘊的同時,還能學以致用,那么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會更持久。為了幫助學生走出古詩詞名言佳句的機械記憶,我動腦編寫一些便于意義識記的練習,諸如“月亮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色,請列舉詩句。”“《游園不值》和《題西林壁》中蘊含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讓學生做一些古詩填空題,不僅能使學生識記詩句,還兼顧理解和欣賞,也激發了學生學古詩,運用古詩的興趣。
語言需訓練,能力靠培養。只要我們教師能智慧地引導學生,憑借教材適當拓展和延伸,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那么我們的古詩文教學一定會更加有效。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