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王莎莎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123-01
在以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為標志的現代素質教育一浪高一浪的今天,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線的傳統美術教學模式,而適應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呢?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質、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為主,充分發揮美術的審美、認識、教育三者并舉的功能。因此,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一談怎樣把握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與效果。
一、內容上注重技法訓練向培養學生健全良好的藝術素質轉變
在目前的美術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忽視了兒童美術作為一種生態現象和人生的一個生命階段獨立存在的意義。幼兒繪畫并非是純粹意義上的一幅圖畫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們成年人所無法企及的。湖南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謝麗芳教師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隱性教育方式,這和英國里德、美國羅恩菲德所倡導的“兒童中心論”如出一轍?!敖處熤徊贿^是材料的供應者和鼓勵者”,“教”被認為是傷害兒童創造力或將成人標準強加兒童。
我認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不要過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規范他;“教”就是要啟發他、引導他,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我在一年級美術課《分一分,變一變》的教學中,結合課文要求孩子們畫一個圓蛋糕,再將蛋糕分成新形狀,擺出新花樣。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出各種被分割的蛋糕。結果每個孩子把蛋糕分成了不盡相同的形狀,并涂上了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我發現每個孩子都畫得很美,有的蛋糕被分成心形;有的被分成小三角形;還有小方塊……這樣讓孩子自由作畫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二、方法上從注重模仿能力訓練向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轉變
傳統美術教育多是圍繞“看畫”或“臨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以最終大家“都一樣”為結果,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僅有的一點靈感也逐漸在“臨摹”中泯滅。當然,臨摹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學階段,即使臨了也要以能臨出獨特的個性為佳。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大江里的船》一課時,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船只經過江水和船鳴聲;在教色彩時讓學生聽一組音樂之后再與色彩對號入座,讓學生大膽嘗試,讓學生把畫好的畫斜掛等等,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去客觀地表現對象,而且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思維創造了條件。
三、正確評價兒童繪畫,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的美術教育轉變
前幾年《中國教育報》上載有一個美國、日本和中國小孩畫蘋果的故事,曾掀起軒然大波,并引起一場教育觀的討論。一位貴婦曾對馬蒂斯所畫的一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幅畫?!辟F婦人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一語就道出了繪畫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學生畫《太空里的植物》時,一部分學生把植物畫得擬人化,長著眼睛,嘴巴,頭發和四肢。我問學生為什么植物還會長眼睛和四肢?他們說:“這是太空里的植物呀!”我明白了,他們是用想象力在畫畫呢。于是我引導他們,太空里的植物還有其它的本領嗎?我知道他們是用“心”在畫了。在教學中,學生有一點思想及創造性我都會提出表揚。如一年級倪倩把向日葵畫得長了翅膀會飛,袁雅慧把小樹畫成心形,還會招手微笑……這難道不是創造嗎?
小學美術教學不是專業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畫家。兒童美術教育只有從兒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審美、認識、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舉,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才會與素質教育相適應。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