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欣麗 劉濤
摘 要:影響大學生就業觀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大學生就業觀存在誤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加強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消除其就業觀念上存在的誤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使大學生學以致用,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誤區分析;對策
大學生是我國勞動力資源中一個優秀的群體,為培養大學生,國家、社會、高校和家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財力。大學生畢業后合理、及時而充分的就業,對國家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將就業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強調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走出就業誤區,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
1 大學生就業觀的誤區
總體而言大學生就業態度是積極的,在用人單位選擇時也很理性。但還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盲目追求較高的經濟待遇,結果錯失了合適自己發展的就業機會。這些學生在就業觀上存在以下誤區:
1.1 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中心
輕社會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社會生活日益開放和社會環境日益寬松。這使大學生在價值觀的構建中,有較為能動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調查結果表明,在就業問題上大多數學生就業的標準首先是實現自我價值,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中心的就業觀念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傾向。注重自我價值實現表明了個體意識的覺醒,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過分強調個體價值觀,必然會導致個人的私欲膨脹,過高估計自己,會造成個體與社會沖突而產生不良結果。
1.2 盲目的從政意識
盲目從政是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又一誤區。這是因為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收入穩定、地位高、權力大,學習、培訓和提拔重用的機會多。當然,大學生從政意識增強,說明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這本身無可厚非,問題是一部分大學生因缺乏社會閱歷,對各種社會丑惡現象不能正確認識,從而引發了一些錯誤想法。如不加強教育,其后果非常嚴重。
1.3 追求穩定工作,缺乏開拓精神
不少大學生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如教師、公務員等相對穩定的職業上,不愿意到企業就業。一些大學生鄉土觀念較重,認為遠走不如近爬,盡管有用人單位愿意簽約,卻不愿意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到異地就業。甚至個別大學生有排外思想,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較差。
2 大學生就業觀誤區的成因
大學生就業觀誤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來自市場競爭機制、國家政策等的客觀因素,更有來自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2.1 經濟因素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屬于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它由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密切相關的資源配置模式所決定。
第一,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社會勞動力需求的總量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創造工作崗位的數量,這個數量又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研究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就業率呈正相關。盡管會出現周期性的就業不足,但總體就業人數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產業結構的影響。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進入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對勞動力結構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繼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
第三,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大學生擇業觀形成有深刻影響。實現個人價值已成為大學生合乎邏輯的思想歸宿,并主導著畢業生的擇業方向和行為。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同職業的經濟收入幾乎是同一的,大學生畢業后工資由國家統一規定。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經濟收入在不同職業間的差距迅速擴大,以至于擴大到某些職業收入讓人無法接受,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社會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錢上帝角色正是這種失衡心態所導致,社會分配制度不合理,不僅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區域收入、行業收入也極為懸殊。進而影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選擇。
第四,經濟待遇。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職業選擇范圍。大學生就業時對經濟待遇考慮得越來越多。有29%的學生把經濟利益當成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
2.2 高校自身因素
第一、專業設置不合理。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和社會需求矛盾突出。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基本是在原有學科專業結構框架內發展起來的,幾乎所有高校的學科專業隨著大眾化規模的擴張同步增長,未能很好地考慮到未來經濟、科技和社會產業結構發展及人才市場的預期需要,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方面,有39%的認為所學專業就業形勢不樂觀,23%的認為所學專業非就讀學校的重點專業,有20%的學生認為專業不對口。企業希望招用適應崗位快、動手能力強的員工,一些大學生與之有很大距離。姚玉舟代表說,企業用人原則與大學生擇業存在錯位現象,導致現實中匹配成功難度增大。“如果大學生與技工相比可以‘技不如人,與農民工相比可以‘不服水土,那么我們大學生還有什么競爭力呢?”李國玲代表的發問令人深思。余敏輝代表也表示“最可怕的是,學校培養的人社會不需要。”
第二、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是教育者根據學生個體特征和社會需要,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發展、培養職業能力、選擇適宜性職業,以促進學生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實施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就業指導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影響極大。目前,不少高校的就業指導模式滯后于現實的就業要求,表面化、形式化和簡單化現象嚴重。有31%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比較茫然,16%的表示內心焦慮,對就業準備不夠充分。
2.3 用人單位因素選材標準
一方面,作為市場的需求方,用人單位的選材標準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不言而喻。由于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了解不多,于是名校、黨員、學生干部、社會實踐經歷等這些約定俗成的“硬指標”就成為了用人單位招聘人才時的衡量標準。這樣的選材標準自然起著不太好的導向作用。
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專業對口。許多本來素質很好的大學畢業生應聘時常因專業不對口而遭拒絕。另外,少數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違背公平原則,表現出非標準性和人為性,考慮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少,考慮各種關系因素較多,甚至權錢交易,這種用人庸俗化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同樣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就業觀。
3 引導大學生走出就業觀誤區的對策
3.1 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
3.2 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于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董小云:《淺析大學生擇業觀的變化》,》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2] 羊展文、李建敏、易敬源:《大學生就業觀、創業觀現狀分析》,《賀州學院學報》,2009(2)。
[3] 陳俊、李秀蘭:《高職學生擇業觀與就業市場拓展分析》,《樂山師范學院院報》,2007(7)。
[4] 張煜:《教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廣西教育學院院報》,2009(3)。
[5] 文豐安:《新時期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因素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