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英
摘 要:目前我國在經濟方面仍在進行深化改革,并處于加快建設全面小康時期,而同時我國也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凸顯,成為擺在政府面前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是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的根本,所以,研究目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出現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對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維持社會安定和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問題;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在人口總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相對落后,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一度面臨著新的挑戰,所以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目標
所有的社會制度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包括養老保障制度在內,全體公民都有享有社會福利的權利。換句話說,所有的社會成員包括農民都應享有免受養老風險的保障。因此我們必須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公民(包括農民),保障每一位農民最基本的養老保障,確保他們享有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權益。
不過,由于城鄉間的經濟發展仍有差距,農民的生活質量可能會低于城市居民,所以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獲得的養老保障也會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農村獲取的福利會比城市少一些,但一定要確保兩者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構建。
2 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問題分析
2.1 經濟約束影響
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緩慢,主要是由于農村養老保障資金不足。首先,雖然政府 在構建社會保障制度中投入的資金日益增加,但其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其次,農村養老保障資金通常不會被完全用于構建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央政府將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發放到各地基層政府后,許多資金會被當地政府挪用,用于建設其他項目,最終導致農民不能得到應有的利益。
2.2 政策法律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沒有制定完整的法律體系來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這使農村養老保障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導致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的管理沒有受到法律的調控,資金濫用現象嚴重。而且,城鄉社會保障管理混亂,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沒有進行統一的約束。再者,社會保障管理依賴管理者的技術,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備很高的管理水平,但目前管理技術普遍較低,而且缺乏專業人才,造成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漏洞百出,致使養老保障資金缺乏安全性、流動性,最終打擊了廣大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2.3 文化依托影響
文化依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一旦缺少了文化依托的指導和監控,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就會難以維持下去,也就無法確保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
廣大農民都無形地接受著我國傳統的養老觀念,由于受到“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一般不會借助政府提供的養老保障,結果導致了老人不但在經濟上無能為力,而在精神追求上也無所收獲。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的挑戰不只是經濟上存在的負擔,更多的是傳統教化與道德風險。
2.4 人口老齡化嚴重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受到人口老齡化加快的影響,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與城鄉經濟差距逐漸拉大的現狀形成尖銳的矛盾。
影響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出生率和平均壽命。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實施效果顯著,目前我公民的平均壽命為70,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1121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9.63%,并且每年還以3%的速度增長。到了2010年,我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因而成為老齡化國家。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及分析比例推算,2035年全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5億。總之,從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正在不斷升高,而人口老齡化直接導致了養老需求的增加,尤其是農村養老。因為我國農村人口數量仍然很龐大,將近占到了總人口的70%,而在一段時間內,大批農村勞動力將會向城市遷移。所以,農村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需要迫切重視的問題。
3 新時期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體系構建思考
3.1 轉變思想觀念,做好宣傳普及工作
傳統的養老觀念阻礙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所以只有改變傳統觀念才能促進農村養老保障的社會化。其中,進行普及宣傳是改變傳統觀念必不可少的方法,各級政府和勞動保障部門應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采用不同的形式,努力完成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普及工作,大幅度提高廣大民對參保的積極性。
3.2 強化政府責任,堅持政府主導原則
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決定了各項事業的發展程度。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把計劃生育與農村群眾的實際利益連接起來,以此來約束群眾生育行為,使農民樹立現代生育觀。但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發現合適的切點, 多數農民的社會保障意識不夠,遵循傳統的家庭養老。因此,務必要把養老保障作為一項優質的服務內容, 堅持政府行動、部門聯動、 社會興辦、群眾參與的方針政策,而且政府應該在輿論倡導、組織領導、業務指導和檢查督導起到主導作用。
3.3 發展多元保險,解決資金難題
為了確保農村養老保障資金充足,應當實行個人、集體和政府三方共同籌資機制,這樣既能保證資金收集的公平和效率,又能保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正常運行。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政府財政支出系統,來保障農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在給予保險金的基礎上,還要供給直接的經濟補助。而我國主流的養老機制,是在“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基礎上確立的養老機制。由于各地經濟發展進度不同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應該在完善籌資體系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集體組織和國家養老保障費的分擔責任要明確,以此來建立高效率的籌資方式,保證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3.4 注重具體養老保障方式的靈活運用
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情況復雜,針對不同的狀況,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措施:首先是個人投保,即投保人向當地農村養老保險機構投保,保險費則由投保人本人繳納。其次是職業保險,就是針對相關職業的保險,保險費就不只由投保人付費了,是由相關單位和保險人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繳納,或者由相關單位進行繳納。例如鄉鎮企業職工保險,職工和企業共同分擔,共同對保險人的養老保障負責。其中職業保險更加具有針對性,加大保障范圍,政府則進行責任監督。
3.5 弘揚優秀孝文化,培養新的家庭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是一種在物質上的供給,更是家中兒女對老人精神上的關心,這是任何一種養老方式都不能代替的。 因此,政府要大力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倫理道德精神,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引領敬老愛老的道德風尚,發揮先進文化向導作用,對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4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在構建體系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并提出加快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實現農民養老保障全面覆蓋的對策,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機制提供新的發展思路。但是,本文在此問題的探討上只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對經濟因素的理性分析還有欠缺,對推進社會家庭和諧等方面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汪沅,汪繼福.我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城鄉統籌問題探析[J]. 稅務與經濟. 2008(03)
[2]鐘子興.試論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必要性[J]. 企業科技與發展. 2007(18)
[3]楊勵.推行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模式,逐步完善新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J]. 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