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華(四川)
鼓城山聽鼓,是一種浪漫,是一種風情。宛如浩瀚宇宙間飛來的亦真亦幻、飄飄渺渺的天籟之音;恰似穿越時光隧道,從原始戰(zhàn)場傳來的進軍鼓角和金戈鐵馬之聲;更像山里人們敲響的喜慶豐收的歡快鑼鼓!其情、其景、其聲、其韻,給人一種神奇而迷醉的快感。只有親臨鼓城山,才能體驗和品味其中美妙的內(nèi)涵。
鼓城山位于秦巴山北部的旺蒼縣境內(nèi),兩個形似鼓狀的山峰矗立在海拔1400米的山梁上。遠遠望去,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形山包,山腰向外凸出,山頂呈圓平面,恰如兩面平放的大鼓,鼓城山因此而得名。鼓城山的來歷,當?shù)赜性S多美麗的傳說。有人說是遠古巴國國王抵抗外敵入侵,取得了勝利,鞏固了疆域,便在全巴國敲鑼打鼓狂歡三天。國王帶領(lǐng)朝廷樂隊來此山上,與山民同樂。鼓手們打了三天三夜的戰(zhàn)鼓,鼓聲越擂越大,響徹云霄。第四天兩面大鼓便嵌在山梁上,長成兩面山鼓。從此以后,鼓城山人與鼓結(jié)下了深深的情緣,演繹出許多魂牽夢繞的故事。
每當大旱之年,人們乞求風調(diào)雨順,都會在鼓城山上擂響十面大鼓。 “咚咚鏘鏘”的鼓聲滾向天際,在白云間彈跳,又滑向山谷,在溪水間流淌。神奇的鼓聲驅(qū)走了旱魔,方圓數(shù)十里都會普降喜雨。每當村民們家里婚喪嫁娶,或者驅(qū)趕病痛災難,都要請鼓樂隊,敲打一天一夜的鑼鼓,吹響一天一夜的嗩吶,抒發(fā)情感,寄托思念,消災避難,迎祥納福。不同的事由,那鼓聲有異,鼓點有異,韻味有異。只有生活在鼓城山的人,才能聽懂不同鼓聲的真正含義。每年春節(jié),村村寨寨都要把紅色大鼓和拴著紅綢的嗩吶,搬到鼓城山上,把歡樂的鑼鼓從除夕夜敲到正月初七,把吉祥的嗩吶吹到正月初七。似春雷滾動,像春風吹拂,催燦了山花,綠了樹木,藍了溪水。
鼓城山的鼓響了數(shù)千年,鼓城山的人把鼓聲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精神,作為美好明天的希望和象征。更可貴的是鼓城山人承傳了鼓的神威和風采,如今的鼓聲是另一種風格,另一種情操。
每年初冬,旺蒼縣紅葉節(jié)在鼓城山下開幕的那天,鼓城山人抬來12面紅色大鼓,12位鼓手是身穿傳統(tǒng)紅色服飾的山村少女。領(lǐng)隊的少女舉起紅色鼓槌 “咚、咚、咚”、 “梆、梆、梆”使勁地敲打6下,拉開鼓聲表演序幕。12對鼓槌在12位紅衣少女手中舞動。隨著少女身姿的扭動和長長發(fā)辮的左右甩動,鼓聲由低到高,由疏到密,由慢到快,由低沉到高亢,由高亢到激越,鼓聲飛出山澗,飄過樹林和山峰。大地已變成一部巨型鋼琴,那鼓便是碩大的琴鍵,任憑12位仙女盡情地彈奏,演奏出一曲奔放熱烈的交響樂。那鼓聲高一聲,快一聲,深厚粗獷,如驟雨傾瀉,雷霆伴奏,更似萬馬奔騰,金戈相搏。是何等的神奇壯觀啊!
紅色大鼓、紅色鼓槌、紅衣少女、紅葉滿山、紅旗招展,把鼓聲映襯出紅色的聲浪,紅色的旋律,恰似落紅遍地,血染疆場。把人們帶進了1933年紅四方面軍進入旺蒼的血色歲月。當年旺蒼人民敲著紅色大鼓踴躍參加紅軍;敲著紅色大鼓慶祝木門會議召開;敲著紅色大鼓歡慶反圍剿勝利。鼓聲中的理想,鼓聲中的勇猛,鼓聲中的愛憎,鼓聲中的情結(jié),就在這熱烈磅礴的氣勢中點播、發(fā)芽、茁壯成長!
如今,鼓城山已成為人們游覽觀光的名山,鼓城山的鼓聲,是享受傳統(tǒng)文明的文化大餐。當游客們暢游完蒼王峽、七里峽,再上鼓城山聽鼓,都會心曠神怡、賞心悅目。
夜幕降臨時,好客的鼓城山人,燃一堆篝火,獻上山里的土特產(chǎn),表演山里獨特的 “上刀山”、 “下油鍋”、 “過火海”、 “踏鏵鐵”等古老雜耍。 “咚、咚、梆”、 “咚、咚、梆”,一陣緊密激昂的鼓聲響起,穿著古老戲服的男女登臺表演傳統(tǒng)儺戲。
女唱:
春來無處不飛花,
桃紅柳綠發(fā)新芽。
妹想情郎睡不著,
半夜來到桃樹下。
男唱:
叫聲妹妹你別怕,
桃樹下面有石壩。
纏纏綿綿到月落,
天亮回去見爹媽。
鼓聲、嗩吶聲、歌聲交織鳴唱,悠揚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旋律乘著習習山風,踏著嘩嘩流水,回蕩流淌,低吟淺誦。鼓城山和七里峽都在輕歌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