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漢口學院 音樂系,湖北 武漢 450000)
新編民歌《蘭花花》是一首“原生態”音樂作品,它取材于陜北民歌《藍花花》,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曲調高亢、悠揚、開闊有力,節奏舒緩自由,并大量使用了戲曲要素,鮮明地體現出陜北的民歌地域特色。對于演唱者來說,必須對該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表達的主體情感以及地方語言特色等作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很好地詮釋該作品。
民歌《藍花花》產生于陜北延安南川的汾川河畔緊鄰宜川縣的臨鎮,20世紀40年代開始傳唱,其樸素的旋律、真摯的歌詞使它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新編民歌《蘭花花》作為以民歌為基礎的創編歌曲,也盡可能保持民歌《藍花花》所具有的原始陜北地方特色。
要想保持歌曲的地方特色,最重要的就是在演唱時適當地使用方言,這樣會使歌曲更貼近陜北人民的生活狀態,帶來更豐富的藝術效果與藝術感染力。
如第一句歌詞中,“線”應唱為兒化音的“線兒”;“英(ying)”字要突出后鼻“ng”;“生(sheng)”字應唱成平舌“seng”;“下(xia)”唱為“ha”;“愛(ai)”要唱成“ng-ai”;“人(ren)”應唱成前鼻“reng”。
第二句歌詞中,“苗子兒”的兒化音要突出。后幾段中比較重要的字如“我(wo)”應唱成“ng-e”。這些語言和字詞的使用還應根據陜北方言的實際使用進行靈活調整,力求做到原汁原味。
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慢板苦音板式開頭、音調也帶有半說半唱的哭腔,特別是“說媒”一詞,表現出藍花花痛苦與委屈的心情,上下半句的句末“媒”和“迎”音使用了大量抽泣式的哭腔,這也是戲曲風格的典型特征,演唱時也應注意換氣及板式的處理。第二段后半段轉板進入快板段落,句末“周家”兩字應分開,唱完“周”后,產生短時間的休止,換氣后再唱“家”。
第三段很明顯使用了戲曲跺板的方式,每半句句頭都是一個噴口重音,用以表達激動、憤恨的情緒。演唱時可以通過語言及滑臺式的裝飾音將重音加強。
第四段式搖板,也是戲曲風格最突出的地方,緊拉慢唱的風格十分適合歌詞中藍花花飛奔向哥哥的急切心情。演唱時,句法和換氣是最難的地方,建議先聽聽戲曲中緊拉慢唱的唱段,積累相關的感性經驗再演唱。
在對歌曲《蘭花花》的演繹中,演唱者只有將戲曲素材和吐字發音相結合,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揭示出故事的矛盾沖突及綜合藝術效果。
新編民歌《蘭花花》段落眾多、風格各異,是該曲最大的特色,同時也是演唱中最大的難點。演唱者應深入分析每一個段落人物的心理和情緒,表現出五個不同的“藍花花”。
首先,第一段描寫的是藍花花年輕美麗、天真純樸的形象,這里面既要唱出對藍花花的贊美,同時也要表現出藍花花的個性,應用亮脆、清晰、通暢、圓潤的音色來表現。
其次,第二段的開頭應唱得小而弱,但不應十分悲,而是委屈與無奈,要隨著歌詞的推進,悲傷與哭訴的情感才應慢慢送入。
第三,由于第三段在情感上比較單一,但兩段歌詞內容不同,所以在表現形式上面也要稍有差異,前段“藍花花下轎來……”應唱得敘事一點,帶有驚慌,迷失的感覺,后段“你要死你就早早死……”是藍花花內心的咒罵,不能唱得太大,而是更加有力而短促地。
第四,歌曲的第四段是最難表現的一個段落,既要表現出藍花花的勇敢,也要表現出她內心的慌張,還要將他對哥哥的思念與惦記表現得充滿柔情,如“手里提上羊肉,懷里捎上糕”,就應唱得飽含思念的溫情,“拼上我的性命”則應立刻變得果斷堅決。“往哥哥家里跑”兩次中,第一次應唱得弱;第二次則應唱得堅決,以一種堅定的漸強的語調結束。
最后,第五段的演唱可以完全放開,后半句“咱們兩個死活也要在一搭”力量應轉弱,第二遍漸慢結束,給人一種圓滿的結局。
總之,作為演唱者,必須要對歌曲的內容、背景、風格特征,結構段落等問題進行細致全面的分析,才有可能進行二度創作。當然,如今民歌藝術百花齊放,每位演唱者在理解和處理歌曲時都會有不同的方式。上文只是我對新編民歌《蘭花花》的一點理解,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1]馮志蓮.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新收獲——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樂.2002,(4).
[2]黨音之.《藍花花》賞析[J].音樂天地.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