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寬
(西南民族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
在幾十年前的我國是不具備公共藝術設計相關條件的,城市建設的同時公共空間的利用也與之同行。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各地的公共藝術領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我們目前能接觸到最多的公共藝術是以“快速、騰飛、發展”之類口號式、功利式的樣板“藝術品”城市雕塑充斥在各個城市的廣場、路口,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東西似乎不能完全稱之為公共藝術。另一種普遍的情況則是照搬西方現有的現成的別人的藝術品,將它稍加修改甚至不加任何改動“戳”到某一個公共空間里,也不管這件東西與該環境協調不協調。
當代大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對于公共空間這一潛力巨大的“待開發地帶”,年輕人擁有更強大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
在同時受到東方與西方兩種藝術氛圍熏陶的環境下,公共空間對于藝術發揮的可能性比以往更有條件。不僅僅只有城市雕塑或大型壁畫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涂鴉墻或盆景設計也可以在公共環境中大有作為。
所以說并非要多么壯觀,多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東西才能稱得上公共藝術,在公共場所里可利用的空間大到墻壁,小到井蓋,甚至連道路兩旁的樹木也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
在公共藝術創造力上,四川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就做到了人們的前面。位處川美老校區的黃桷坪涂鴉藝術街共有800余名工人、學生和藝術家參與制作,花費各色涂料1.25萬公斤,消耗各類畫筆、油刷近3萬支。前后經過150天的精心制作,共涂鴉建筑物37棟,改造拓寬道路1.25公里,下地各類管線約9000米,拆危改建建筑2700平方米,設置雕塑小品20座,整個街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大學生集體參與公共藝術創作無疑是對學生自身創新思維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擺脫了傳統紙筆顏料的束縛之后,以公共場所為畫布這一命題極具新鮮感,同時把各種藝術作品的展廳去除并將藝術作品融入大眾生活這一方法對提高大眾藝術修養有顯著成效。
創新思維的培養思維能就是要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公共藝術專業是國內新興的藝術類專業方向,培養在開放性公共空間中進行藝術創造與相應的城市環境設計的專門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藝術造型能力的訓練,掌握現代城市的公共景觀、公共建筑、公共園林等空間造型規律和工程設計及施工能力。
或者準確的說公共藝術本身就是集各家所長于一身的綜合學科,它包含了裝飾基礎、雕塑基礎、材料與工藝、建筑與環境設計、空間形態設計、展示設計、公共景觀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環境雕塑造型、壁畫與浮雕、數碼圖形處理等。
摒棄傳統局限于一張紙、一塊木板的藝術形式,遠離通常將藝術品放置展廳的展示方式,將學生帶出課堂融入社會,以街道為畫布以廣場為展廳,突破了大學生的常規思維界限,使原本熟悉的創作環境變得“不熟悉”這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模式上的思維創新。
公共藝術的創作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如果各大美院、高校藝術學院能學習川美的做法紛紛與當地有關部門磋商,將公共空間交給大學生們進行創作,并長此以往相信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藝術氛圍”會愈加濃厚,大學生的朝氣與激情通過作品感染人們,這比以往單一的宣傳方式要有效便捷的多,而大學生所學專業也可以“學以致用”,在進入社會之前就先經歷社會的檢驗。
公共藝術可以拋棄掉“架上藝術”的局限性,長期參與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必將有顯著提高,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筆者認為讓大學生藝術創作“走出教室”不僅是對藝術能力的提高,更是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畢竟,藝術創作在一張紙上跟創作于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相比,人的思維方式必將得到質的改變。
[1]《城市公共藝術》;吳昊;人民美術出版社
[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作——城市文化》;(法)格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