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5)
截止2014年10月31日,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已經到了了230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數字是去年的總和,較之前一年上漲了27%,2014年基本可以毫無懸念的肯定,全年將破300億元人民幣。
讓我們回到2012年12月,《泰囧》以首日超過7400萬,兩天過億,最終票房12.34億元人民幣的成績打破國內多項紀錄,震驚電影圈,因為彼時,沒有人能想到中國電影能有單片達到10億的奇跡,此前保持最高紀錄的乃是烏爾善的《畫皮2》,而這,只是票房狂歡的序幕,進入2013年《中國合伙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分別輕輕松松過了五億,《致青春》更是取得了7.4億的好成績,2014年開年便有《大鬧天宮》票房超過十億,《變形金剛4》更是取得了20億的成績,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國內單片票房到底有怎樣的爆發力,不知這個數字何時才能探底。
那么,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兩年電影產業的迅速繁榮有最重要的兩個幾個原因:
一、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訪美國,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就電影相關問題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已同意就原本每年引進20部電影的基礎上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而美國方的票房分賬將會由13%提高到25%。這促成國內票房迅速飄紅的最重要原因。其實一直以來,我國文化娛樂產業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與政策的開放度有著最為密切和直接的關系,因此引進電影數量僅僅增加了14部,就引起這樣大幅度的增長使令人驚嘆的。
二、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也隨之而來,而文化產業的的發展步伐根本沒有跟上大眾對娛樂產品需求的增長,電影作為最流行最平民化的娛樂方式自然更容易受到大眾的追捧,電影產業的不完善不成熟使得“饑不擇食”的觀眾們紛紛“搶占”爛片市場,因此電影業出現了各種奇葩的怪現象,最典型的就是2013年《小時代》系列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功,《小時代》并不是一部電影,只是一部長長的視頻,郭敬明并不懂電影,但是他懂得如何賺錢。
現如今的國內電影市場是電影選擇觀眾,而不是觀眾選擇電影,試想一下,當作為一名非電影從業人員或是電影發燒友帶著你的女朋友你來到電影院,看到大屏幕上某一部影片的排映數量占據絕對優勢,此刻你的心也隨即被這部電影占據,而且你之前在公交站牌的廣告上面也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在看看主演,哇,好幾位大牌明星,這時你的女朋友告訴你,這部電影里有金城武和吳彥祖,我要看,管他講什么故事,管他有什么人文內涵,我就要看金城武和吳彥祖!這就是排片與宣傳的作用,可以說排片是決定一部電影票房成敗的決定性因素,這就好比超市里最好的商品往往都在貨架的中央人的眼睛剛好能看見的地方,當大屏幕上某部影片以壓倒性優勢占據了你的眼球的時候,這部電影已經成功了一半。
電影的可悲之處在于,大多數人永遠只會把電影當做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因此大多數的觀眾是本著沒有目的看熱鬧的心態去電影院觀影,什么火看什么,別人看什么也跟著看什么,因此誰決定了電影的排片權誰就擁有了電影成敗的生殺大權。
營銷,有人說2013年,是中國電影的“營銷元年”。網絡營銷經過多年的發展漸漸滲透到了電影領域,并取得了成功。以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它運用了立體宣傳的方式:該片在微博上的營銷已經達到了病毒級。電影上映的前十天,王菲主唱的《致青春》片尾曲通過電影官方微博首發,轉發超6萬;電影上映前夕,趙薇利用自己在圈中的好人緣,發動王菲、黃曉明、舒淇、關錦鵬等人氣明星在微博上大力推薦該片;電影上映前后,微博上忽然涌現眾多實名認證的著名影評人,對該片極盡褒揚。
電影制作人文學與和藝術素養太低,而國外的導演都是紐約電影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等著名電影高校的高材生,學校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也是極其嚴格,在校期間學生們必須閱讀各類書籍,世界名著哲學心理學歷史戲劇,因此好萊塢的電影創作者們具有很好的藝術和文學素養,這也為好萊塢電影能夠雄霸世界的基礎。反觀國內電影圈,現在的現狀是,很多人初中沒畢業跟著劇組去混,混了十幾年二十年混成了導演,我們來看一看現在國內很多著名導演就可以了解到一個個都是沒怎么讀過書,腦子里沒有思想試想這些人怎么可能拍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東西?
中國電影雖然這兩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贏得了世界性的關注,但是總體來說,電影市場的完善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電影制作者們應該取長補短更加努力的把中國電影做的更好,最終在世界電影中取得一席之地
[1]殷維.全景解析致青春線上營銷案例[M].
[2]電影美學思潮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